新浪新闻客户端

舍利山下花果香

舍利山下花果香
2020年01月18日 07:07 山西晚报
原标题:舍利山下花果香

  仲秋时节,秋高气爽,感动于果农张巧梅和她的梨园故事,草草收拾了一下行装,便踏上了我的探访之旅。

  出高平城东北行17公里,有一处上好景致。风光秀丽的卧龙湾养心湖畔,千年古寺开化寺掩映在绿波如茵的苍松翠柏之中。站在寺院平台,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山坳里,一大片浩荡的梨园正沐浴在温暖的秋阳里,将绿幡举过头顶,宛若等待受阅的方阵。走进梨园,阵阵秋风吹过,片片树叶沙沙作响,被果实压弯的枝桠显得含蓄而低调,一树树黄梨被醒目的纸袋包裹着,尚未揭开神秘的面纱。一道篱笆虚掩着,远远近近,四五只大黄犬瞬时吠声应和,是在通知庄主:出门迎客。

  主人张巧梅风风火火从小木屋冲了出来,她系着围裙,似有没忙完的活计。她一边招呼我落座,一边忙不迭地把一碗热腾腾的熟玉米和毛豆搁在我面前。“尝尝吧,趁热,咱地里的土产”。言语间,流露出她的热情和爽快。待她闲下来,我开门见山地打问:“怎么样?今年的黄梨长势不错吧?”“还行。你不见果子压得树枝都快撑不住了。”她打趣道。想起去年春天,梨花盛开之时,我以观光客的身份到访过梨园。春风频吹,洁白如雪的梨花,像安装在音箱上的喇叭被高分贝的声音有节奏地震动着。我与梨花合影,录了几段视频,发在朋友圈,并配以文字:“昨夜寒潮掀松涛,梨花起舞笑春风”。次日,她回了个心碎的表情,难料的倒春寒让稚嫩的梨花一夜凋零,勉强立在枝头的花儿也无精打采。她想,完了,天不佑我啊!刚萌发的希望便毁于一旦。那时,除了宽慰,我无计可支。幸好,她拂拂衣袖,很快从郁闷中走了出来。

  张巧梅高中毕业便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她儿时的志向是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哪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月几十元钱的补助,难以支撑全家的日常开销。为了生计,她别谋它途。开过炭场,卖过建材,跑过客运,心多兴巧、无畏艰辛的她与丈夫一路打拼下来,家境才渐有改观。

  黄梨味甘微酸,汁多爽口,具有止咳平喘、去火解毒、助消化的作用。高平为闻名的黄梨之乡,早在隋唐便已广泛种植,明清时期,邻里铁炉村的大黄梨曾封为朝中贡品,声名远扬。再注视一下脚踏的这方热土,植被茂密,水质优良,雨热同季,气候和土壤都十分适宜黄梨生长。张巧梅权衡再三,要下决心造一方梨园。

  一说起梨园,张巧梅像打开了话匣子,满眼的兴奋。我好奇地问她:“栽果树是个技术活儿,没想到会很艰难?”“哪能不难?咱不过是一个绣花纳鞋的农村妇女,对栽种梨树可以说一窍不通,也担心失败,可我的个性就是,凡事都想试试。”不是吗?开果园,建农场,对于张巧梅来说,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她能扛、好学、善钻研。几年摸爬滚打下来,嫁接、剪枝、疏果、育种、防虫等技艺,她了然于胸。为了学到果树嫁接技术,她远赴陕西黄陵,白天听教授讲课,晚上把不懂的地方归到本子上,逐个问题向老师请教,直到弄通为止。防虫治病,做个果树医生,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张巧梅忙里偷闲,南下河南漯河,一头扎进老农的果园里,头顶烈日,风餐露宿,蚊虫叮咬,浑身发痒,边观察边试验,硬是搞到了土法灭虫的配方。

  常言道:桃三杏四梨五。如果说,人力上、技术上的难题都不曾让张巧梅退缩过,那么,梨园经营中遇到的资金短板,却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从幼苗到挂果,梨树得5年的生长周期。5年里,只投入,无产出,十分困难。“你这一路走来,一定有很多故事,种果树几年,有没有最让你闹心的事?”我的话里带着几分关切。此时,她把视线引向远处,淡淡地说:“怎么没有?闲言碎语多的是。有人说,种果树能发财?只有赔的份儿!还有人说,前半辈儿攒得钱都要打了水漂哩!那个时候,外边说什么的都有,整天价茶不思饭不想的,精神压力很大,我的头发一夜间白了不少。80多岁的父亲看着我俩没明没夜地忙活而又一愁莫展的样子,是既心疼又无助。他三番五次好言相劝,把梨园转手给能人打理。可我,心有不甘啊!”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也彷徨过,停顿过。往前走,可能关山重重,一片迷茫。但如果就此撒手,那将一无所有。与其坐着叹息,何不起来再搏一把?

  张巧梅骨子里的那股倔劲、韧劲兀自爆发出来。她好说歹说,硬是把父亲“哄”上了山。叨来叨去做通了丈夫的工作,变卖了城里仅有的房产,一家人一门心思倾注于梨园里。

  终于,张巧梅迎来了峰回路转的时刻。春有蒲公英茶、刺芥酸菜,夏有桃、杏采摘,秋有主打黄梨、小米,冬有果脯和烤红薯。一年四季,采摘的、观光的、购物的,络绎不绝。张巧梅的家庭农场赚足了人气,除了周边爱好乡村游的背包客,来自德国、日本、台湾等地的游人,也被果园的秀色和妩媚所陶醉。一个网络信息平台,让她的黄梨搭上了“顺风”车。微信里,她时不时会秀一段视频,一盒盒精致的黄梨被装上车,一声“走起”,透出的尽是甜蜜。左思右想,她给自家的黄梨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开化圣果,将厚重的历史和鲜明的地理标签附着于金黄的梨果上,显得时尚而富有文化气息。

  正当我们攀谈尽兴时,她立刻起身,命浇水的工人:“来啦,快,点炮仗!”我一时迷蒙。三声炮响过后,她才缓缓告诉我,“刚才一群喜鹊飞进果园,又来啄食树上的黄梨,吃一半掉一半,看着怪可惜呢。”“这也不是个根治的办法,何不全部铺上编网,让梨果不受糟践?”我有些不解。她笑答“全部设网成本很高,不划算。再说了,鸟儿啄食虽造成一点损失,如果它们缺席,谁来帮我们消灭果树上的害虫?”哦,我一时惊愕,想不到,她的言语里还闪耀着辩证法的思维。

  山不问结果,仍然傲然挺立,高耸入天;河不问结果,仍然奔流到海,不舍昼夜。张巧梅说过,土地最公平,也最慷慨。她特别欣赏曾国藩的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谓对土地的赞誉,也是对耕者的嘉奖。看来,张巧梅收获的不仅仅是春华秋实,更悟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如果说,现在让她把这片深爱的土地、那葱郁盛大的梨园、还有温馨荡漾的小木屋一并交出去,她会万分不舍。因为那是她认准了的多彩事业,那里寄托着她对土地的深厚情怀。从她满面春风的样子,你能看出她在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上“折腾”得有多带劲儿、多欢畅!

  春天,她与万紫千红同窗。秋天,她与硕果累累同框。千树万树的梨花点燃了她的人生梦想。作为回报,她也以现代女性特有的勤劳和智慧,装扮着舍利山醉人的金秋。

□赵金平

梨花果园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