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想当年丨最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当属这一部

想当年丨最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当属这一部
2020年02月02日 09:58 澎湃新闻
原标题:想当年丨最经典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当属这一部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属于“晚清四大奇案”之一。自问世以来,先后被搬上多种戏曲舞台。稍后它又被几次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堪称经典的一部,当属上海电视台在1990年拍摄的14集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

七分真三分假

虽然被称作“千百年罕见”的“奇案”,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情其实并不复杂。浙江余杭(今属杭州)人“小白菜”本名毕生姑。她因为长相清秀,又喜穿一件绿色上衣,腰间系一条白色围裙,所以邻居们都叫她“小白菜”。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嫁给葛品连后改称“葛毕氏”,夫妻一起租住在余杭士绅杨乃武的院子里。

既然同在屋檐下,杨乃武便经常教葛毕氏读经书识字,流言蜚语遂不胫而走,结果杨乃武只好以涨房租为名,逐走了葛家。谁知同治十二年(1873)秋末冬初,葛品连意外身亡。他的母亲怀疑葛毕氏与杨乃武私通谋害了自己的儿子,愤而告官。当时的余杭知县刘锡彤是个糊涂官,在验尸时,将尸体口鼻流淡血水认作“七窍流血”。于是便认定葛毕氏串通杨乃武毒杀亲夫,将两人抓来屈打成招,随后上报杭州府。知府老爷陈鲁听了案卷后,正义感大为发作,感叹“奸夫淫妇谋害亲夫!”根本不容杨乃武分辩,又是一顿严刑拷打。杨乃武只得招供画押,还编造了在店铺购买砒霜毒杀葛品连的“经过”。各路证人眼看两位当事人都已承认,何必再为他们申辩,遂都信口雌黄,作了伪证。陈鲁以此草草定案,按《大清律例》判处葛毕氏“凌迟处死”,杨乃武“斩立决”。大清官吏之草菅人命,可见一斑。

杨乃武教“小白菜”写字

按说这是极明显的冤案(不过大清朝的冤案也不多此一桩),但杨乃武毕竟是个举人,家庭与官场总算有些关系,杨乃武在狱中写了“供辩”,托家人申冤。又赶上刚成立的上海《申报》把这个案子看作卖点,持续3年4个月进行跟踪报道,引来社会对这个“桃色”案件的广泛关注,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为此下了10道上谕。最后案子提到北京的刑部复审,又开棺验尸,证明葛品连并非中毒身亡。案件总算水落石出,一批浙江官员因此丢掉了顶戴花翎。

官员顶戴花翎落地

神奇的是,虽说已给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但刑部的逻辑却是:“无风不起浪,为何不冤枉别人!”于是杨乃武落个“杖一百,革去举人功名”,葛毕氏“虽无奸私实据,实属不守妇道,拟杖八十”。

所谓“奇案”的经过,如此而已。但流传民间之后,艺人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态,在史实与文人记载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虚构的情节,扩充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点,令整个“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变得十分精彩。最早反映这件事情的文艺形式要算是苏州评弹,分一百二十回,从大年初一可以一直说到端午。1990版的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同样取材于评弹故事,于是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虽然大体脉络一致,细节不免有了一些出入。最主要的变动,就是增加了刘锡彤之子刘子和这个角色。这个纨绔子弟因为馋涎“小白菜”的美色,与药店老板钱保生勾结,先用迷药麻翻了“小白菜”,将其奸污,又趁葛家来开药的机会暗下砒霜毒死了葛小大(即历史上的葛品连),知县刘锡彤为保住儿子,索性设计诬陷杨乃武。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改编,到底让这一“奇案”的由头与之后的发展变得合理了许多(反而现实不一定合理)。可见对于历史故事的改编,如果没有虚构,那么评弹会没人听,电视剧大概也会没人看。关键是看虚构得好不好。

剧情的看点

1990版《杨乃武与小白菜》电视剧的文学剧本原本为二十集,导演李莉压缩为十七集的分镜头拍摄本,最后的成品则又精剪为十四集。它在播出后,立即成为当时的热播剧,就连那首“小白菜,泪汪汪,从小没了爹和娘”的插曲也在街头巷尾传唱一时。当年4月,《杨乃武与小白菜》还在美国旧金山新成立的华语电视台华声台播出,吸引了华埠许多以往一直看台湾电视剧的观众转而收看此剧。

以现在的眼光看,20年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无炫目的特效(连“五毛”特效也没有),更无流量明星的加持(当时还没这个概念),赢得观众的手段,不过剧情与(演员)演技。

在传统故事里,杨乃武和“小白菜”之间早有牵扯。比如,在1957年的沪剧版本中,“小白菜”就与杨乃武“暗结私情常来往”。当“他娶我嫁”之后,“小白菜”心里却依旧旧情难舍。据说,1964年,年近古稀的杨濬(杨乃武之女)在书场听到评弹艺人渲染杨乃武与“小白菜”的私情时,就曾愤然离座,拂袖而去。

不过,到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电视剧里,杨乃武与“小白菜”两人,虽然互生情愫,到底清清白白。剧中有一场戏,葛小大之母请杨乃武来家中吃饭,有意让小白菜侍酒,实际上是想让她卖身求助,杨乃武虽然在酒醉之余流露出对其爱怜之意,却无任何亲昵之举。由于这样的安排,“冤案”之“冤”,自然又坐实了一层。

“小白菜”为杨乃武侍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可以看成一部《官场现形记》——比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官场现形记》几乎要早出现十年。它所指斥的不是封建制度的某一毒瘤,而是这一制度即将全面崩溃前,上上下下无可救药的腐败。出现在剧中的大清官员,从七品县令到军机大臣,不只被表现为一个比一个贪婪狡诈,更表现为一层比一层熟谙权谋机诈的法门,一层比一层更懂得在运用自身权力时,如何在下属和百姓面前保持自己的声威和做派。至于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表面上虽然是洗刷杨乃武、小白菜冤情的“救世主”,但从实质看,她不过是一个把千万苍生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暴君——只凭她的一句话,“小白菜”就落得削发为尼的下场(历史上的葛毕氏案结之后回到余杭生计无着才遁入空门的)。

剧中的慈禧太后

为了表现出封建制度的腐朽残暴,《杨乃武与小白菜》电视剧保留了评弹原有的一个重要情节——“滚钉板”。按照剧中的说法,老百姓上京城告御状,需要俯卧在钉板上一字不差地背诵出状书。其实史书只说“杨令其姐及妻两次京控”,出现“滚钉板”的情节还是得益于苏州评弹的创作改编。但是这一情节到底极具戏剧效果,于是在以后的戏曲、影视版本里还是延续了下来。当剧中杨淑英(杨乃武姐姐)鲜血淋漓地卧到在钉板之上,艰难地说出“江南无日月,神州有青天”的申冤状时,封建官场与民对立的本质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杨淑英

“滚钉板”

配角的舞台

实际上,虽然电视剧名叫《杨乃武与小白菜》,但全剧的中心情节,其实就是“杨淑英为弟申冤”。扮演杨淑英的张闽,倒是将“规劝胞弟”、“求告孔家”、“拜访夏老夫人”、“千里赴京”、“刑部击鼓”、“拦轿告状”直至“大堂滚钉板血泪陈词”都演得颇为感人,毫无故意“做戏”的痕迹。

这或许可以看作这部电视剧的一大特点,主角与配角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楚的。比如,李志舆是上海戏剧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著名电影演员,曾在《苦恼人的笑》、《巴山夜雨》等影视片中有过出色的表演,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他扮演了杭州知府陈鲁。在剧中众多的封建官吏中,这个从好变坏的角色形象是很独特的。

在宁波任上陈鲁口碑颇佳。这场冤案移交过来,他一眼就看出了个中蹊跷,尽管他与刘锡彤是亲家,他本想不拘私情。他可以不爱金钱,却禁不住三姨太的求情和名贵书画的诱惑。一幅郎世宁临摹的《清明上河图》终于收买了他的做人良心。他硬是屈打成招,在制造这场冤狱中起了关键性作用。酷刑荼毒下杨乃武的惨痛呼号,甚至令三姨太生出悔意。这时陈鲁由堂前退回后衙,铁青着脸讲道:“我已用刑。他不招也得招,他不冤也得冤!他不死也得死!否则,我的清名何在?我的声威何在?此时不得不如此,哪容得妇人心肠!”这番话真是有声有色,充满心理内涵的戏剧性。

杭州知府陈鲁

如同李志舆一样,《杨乃武与小白菜》的配角里不乏“大腕”。著名喜剧演员仲星火扮演刑部尚书桑春荣,把一个深谙为官之道的刑部老官僚事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位著名演员魏启明当时正在参加拍摄电视剧《封神榜》(扮演周文王),没法剃成清朝的发型,最后在化妆上想出办法,解决头发难题。果然剧中上承慈禧,下联刑部的翻案关键人物醇亲王给他演活了,惟妙惟肖。至于在剧中扮演浙江巡抚杨昌浚的魏宗万,似乎也正是从《杨乃武与小白菜》开始,在一系列古装剧中扮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如《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与《水浒传》中的高俅)……

魏宗万扮演的杨昌浚

可以说,剧中的多数人物都很成功,都能让观众承认:“这个人物是这样的”。这自然也包括名义上的两位主角。由孙启新扮演的杨乃武,人物形象确是少年英俊。打官司前,有书卷气;与县官据理争辩时,慷慨激昂、正气凛然;发觉被诬陷,想到有口难辩时,观众似见其一身冷汗;含冤入狱后,仍不乏铁骨铮铮气概。他之前所扮演的人物恐怕还没有超越杨乃武、可与这一艺术形象相媲美的。

至于当时刚拍完电影《红楼梦》,当了三年“林妹妹”的陶慧敏,在剧中扮演一个举世瞩目的奇案中的童养媳,从盼望幸福到陷身于重重官场阴谋,一再经受酷刑和炼狱……“小白菜”始终是一个可怜的糊涂虫。好在陶慧敏本身就具有江南女儿清秀婉丽的气质,与剧中角色十分贴近。天赋气质与角色性格特征正相辉映,这样的“本色”恐怕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在那时候的观众心目中,“小白菜”就该是陶慧敏的靓丽形象。

陶慧敏扮演的“小白菜”
杨乃武与小白菜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