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 医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许就获重生

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 医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许就获重生
2020年03月17日 10:52 扬子晚报网
原标题:江苏“时代楷模”邱海波| 医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许就获重生

2003年非典疫情、2005年四川省猪链球菌病疫情、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09年甲型HINI流感疫情、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2019年“3.21”响水爆炸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这是一条记录了近20年来危难时刻的时间轴,每一个节点上都留下了邱海波的身影。

邱海波是我国第一位重症医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也是“白求恩奖章”的获得者。从1月19日临危奉命奔赴武汉,至今已坚守近60天。在武汉,邱海波冲锋在救人的最前线,他的一些建议也成为控制武汉疫情局面的关键之举。江苏省委宣传部近期授予邱海波江苏“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生的机会,这就是ICU医生的使命!”邱海波说。

邱海波(中)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巡诊

在同事眼里

脚步匆匆,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19号那天早上,他遛完狗吃完早饭,和我说了一声,我要走啦,我说好。就像平时上班一样。”邱海波的妻子赵健已经习惯这样的告别,无论是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还是这次奔赴武汉。行李前一晚已经准备好,按照邱海波的要求,能简则简。

邱海波驰援武汉,是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此后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赵健见到丈夫都是在新闻视频里。“每晚我们都会简单通个电话,有时候问他说,电视里怎么看你挺疲惫的啊,他否认,说没有的事,那是没拍好。他总是报喜不报忧。”

被同事拍下匆匆背影。

在武汉一线同事们的眼里,情况远不像邱海波和赵健提起来那样轻描淡写。重症医生晁亚丽拍下过一张邱海波的背影,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邱海波教授和杜斌教授结束巡视已经接近下午1点,两位专家顾不上吃午饭,抓起两片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脚步匆匆,是因为耳边一直回响着重症病房里那些命悬一线的“呼救声”。

事实上,一到武汉,邱海波放下行李就冲进了感染风险最高的重症病区。一天奔波好几家医院,近距离查看、救治重症患者,亲自上阵示范如何为患者施行机械通气等高感染风险的操作。“国字头”专家冲锋在前,医护人员心里踏实了,也纷纷跟上来。

邱海波(中)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巡诊

在公众眼里

铮铮发声,让ICU少了很多“预备患者”

“目前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占到确诊病例的10%多一点,从救治成功率来看,远高于甲流、禽流感。”

“不必看到武汉的数字就恐慌,因为武汉是疫情原发地,在暴发流行阶段流行强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毒力会下降,这是流行病学规律……”

这是在纷繁复杂局面里,社会大众听到的邱海波的发声,一句句的潜台词“不用慌”,一言九鼎,在社会心理稳定和疏导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而他的声音,远不止在大家在新闻上听到的这些。

白天深入重症病区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晚上,邱海波就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总结治疗流程、探索治疗的路径。无症状的低氧血症比呼吸衰竭要更早引起重视、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呼吸……邱海波先后参与了第2版到到第7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制定工作,为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明确了规范、倾注了心血。

在武汉疫情形势最危急的时刻,中央指导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多次商议对策。邱海波建议将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专家下沉到重症病房担任医疗组组长,同时在原来3家定点医院的基础上,增加市区大型综合医院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据此建议,武汉市很快确定了十余家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床位达到9000多张。随后全国各地重症医学团队人员驰援湖北的局面也很快形成,时至今日,全国仍有10%的重症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湖北一线,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中为邱海波教授

关注到居家隔离的风险,改造武汉的宾馆、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开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轻症患者,也是邱海波联合其他专家共同建议的。“要床等人,不能人等床!”2月下旬,武汉改造出16座“方舱医院”,开放床位13000多张,先后收治患者12000人,确保了党中央“应收尽收”的要求落地落实。3月10日下午3点半,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圆满完成历史使命。

方舱医院的出现,让很多患者止步在轻症,让ICU少了大量的“预备患者”,成了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患者眼里

有邱医生在,患者就有了“定心丸”

“在武汉日夜抢救病人,我在视频上也看到他了,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上,他做得非常好!”南京市第二医院原副院长、传染病专家赵伟这样评价邱海波。赵伟曾经和邱海波一起担任南京市救治非典专家组组长,他们是同在2003年非典隔离病区奋斗过的“战友”。

新冠肺炎远不是邱海波的第一个战场,非典、手足口病疫情、汶川地震、玉树地震、H7N9禽流感疫情、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等等,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邱海波。

2003邱海波为病人做检查

“我还记得2003年那会,我们收治了一位非典病人非常危重,一来就已经呼吸衰竭了,白肺,当时就已经休克了。”赵伟说,他们当时穿的还是布的防护服,条件和现在不能比,要做气管插管风险非常大,“病人呼吸里,喷出来的都是病毒!但不做,病人就是死亡!”

“太危险,让我上!”当时邱海波带着学生郑瑞强两人,在防护装备还不是很全的情况下,给病人冒险做了气管插管,最后把病人抢救过来了!

在当时患者的眼里,邱医生在,就是一颗“定心丸”。

周建和王小芳夫妻是曾经的非典患者,对这段生死线上走一遭的不愉快的记忆,夫妻俩多年来都没和他人详细说起过,但周建还保留着当时拍摄下来的邱海波教授穿着防护服的照片。“我在隔离病房住了20天,在进隔离病房之前,我看报道就知道这里有位很厉害的重症专家,我就相信他!”周建告诉记者,“那时候,邱主任他们8:30查房,8:25我一定坐在病床上等他们,听他们说说我的病情,我就心安了。”

2003年,周建拍下的邱海波主任。

王小芳当时的病情比周建要重,期间还经历好好几次反复,情绪崩溃的时候也是有的,“当时邱主任查房时不止说病情,还会跟我说,小芳你要加油,坚持14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此我就天天在心里倒数,14,13,12……过一天就减一个数字,还真的和他说的一样,14天之后,我就进入了康复期。”王小芳说,那时候她才知道, 14天,不是一句信口开河,而是基于对当时患者们病情演变总结出来的规律,“说14天,真的就是14天!”

他的名言:

没有突然就不行了的病人,

只有没有被发现的病情变化

在人工心肺的支持下,心脏停跳10天的患者救回来了;4岁女娃重症心肌炎,多脏器衰竭,整个人处在昏迷中,20多天也救回来了……中大医院的重症病房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但奇迹不会凭空出现。形容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这个重症医学团队的工作状态,邱海波的弟子、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说:“我们都是小疯子。”这个“疯”,不是贬义,而是道尽了这个距离死亡最近的科室的高压环境与医生惊人的付出。

在2019年“3.21”响水爆炸 事故中救治伤者

在采访中,重症医学科潘纯副主任医师、张曦文博士都提到过一句话,“没有突然就不行了病人,只有没有被发现的病情变化。”这是邱海波的名言。每一个医学奇迹,都是医生在病床前守出来、盯出来的。

邱海波至今还记得他的第一个重症病人,一位72岁的脑梗患者,入院后7天心脏骤停,皮肤皱褶捏起来能“站”住,“心脏骤停的原因究竟是严重脱水还是心功能不好,抑或是肺部感染呢?”当晚邱海波给患者补充了1200CC的液体,守在病人床边,每5分钟看一次血压和心率,随后的几天病人开始好转。这让邱海波第一次觉得ICU和别的学科不一样,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要知道病人的动态,才能当好“生命的守门员”。

2008年邱海波在汶川地震救治中转运病人

2006年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转来一名呼吸机依赖的患者,上呼吸机很久怎么都撤不掉,邱海波看着就着急,当时已经是科主任的他守在病人床前,一点点调整,这一守就是一整夜。

2010年的玉树地震,邱海波又出现在了就在现场。救治中一位30多岁的重症患者出现高热、休克和肾脏功能衰竭,血滤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但三天后再度恶化,邱海波立即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紧急抢救,坚持守在病人床边,及时调整救治方案,这一守就是两周,终于把病人生命夺了回来。

邱海波教授近照

“总是去安慰,常常去帮助,有时能治愈”,这是流传甚广的一位美国医生的墓志铭,意在强调医学能力有限,但在邱海波看来,“有时治愈”对ICU患者来说是不够的,ICU的医生总是得想着“必须去赢”。邱海波说,ICU里很多时候是硬生生“掰”开死神的手腕抢救病人,一步生,一步死,医生多走一步,患者也许就获得了重生。ICU的医生应当在最具挑战的现场,给病人最多生的机会。

通讯员 程守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编辑 : 严静

疫情新冠肺炎
新浪新闻公众号
新浪新闻公众号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