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向大师致敬:高更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向大师致敬:高更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2020年06月28日 14:57 澎湃新闻

  原标题:向大师致敬:高更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自画像》1889年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作为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大师,高更的一生荒诞而传奇。

  ▲《有埃米尔·贝尔纳侧面像的自画像》1888年

  他少年时代作为水手游历过四海;

  曾是成功的证券经纪人,生活优渥;

  他有妻有子,却放荡不羁,狂热于爱情;

  他特立独行,不惜自我流放于岛屿……

  这位厄运画家受到大批青年诗人的追随,并影响了新一代画家。

却最终选择远走他乡,在热带地区过着隐居生活,并在孤独中离开人世。

  ▲高更墓,希瓦瓦,阿图奥纳公墓

  保罗·高更,他五十五年来的人生经历,远比故事或坊间传闻更加精彩。

  “是个野蛮人,也是个孩子”

  高更出身秘鲁显贵,父亲是革命派记者。

  他在混合着秘鲁和西班牙文化的熔炉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秘鲁的首都利马是一个文明与野蛮交汇的城市,有着迷人的热带风情,树木葱茏,花团锦簇,蔚蓝的海洋波光荡漾。

这种自然野性的美影响了此后高更的一生。

  ▲《深渊之上》1888年

  漂泊不定的童年生活使高更自然而然地对不同文化产生了兴趣。

  不少和他同时代的画家把目光转向了非西方艺术,他则是通过借鉴非西方艺术建立自己风格的第一人。

  他将自己的艺术哲学和宗教融合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独树一帜地把“美”等同为“精神”。

高更狂热的性情和特立独行态度的来源,是他的外祖母弗洛拉·特里斯坦(Flora Tristan,1803-1844年)。

  ▲《弗洛拉·特里斯坦》,版画,1839年

  这位法兰西-秘鲁裔的美丽女子是皇室后裔,却成为女权运动的先驱和社会主义活动家。

  她的批判主要针对资产阶级和教会,半个世纪后,这两个组织机构也受到了她外孙的嘲讽。

  高更酷肖这位不同寻常的女性,不仅体现在他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上,也表现在他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态度中。

  “我只是个业余画家”

1872年,高更投身证券交易行业,成为一名成功的证券经纪人。

  ▲《保罗·高更》1873年;《梅特·盖德》1873年,摄影

他娶了一位丹麦姑娘梅特﹒盖德(Mette Gad),并在之后有了五个孩子,过上了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

  ▲《高更的五个孩子》1889年,摄影

  他收藏了许多印象派画作,并在工作之余开始画画。

  随着自信的增长,他在创作方面的独特观点开始在作品中显现。

  这种观点将使他逐步确立自己特有的象征主义风格。

他在离开弗雷曼巷前夕创作的油画《准备制作花束》(Pour faire un bouquet)表现了一种洒脱、牧歌般的生活方式。

  ▲《准备制作花束》1880年

  椅子上的浅口盆里平放着一束鲜花,旁边的门开着,外面是洒满阳光的花园。

  显然,尚未制作完成的花束表示创作的过程。

  但也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细节:斜放的椅子被古怪地截去大半,一只鸟儿似乎被囚禁在椅背中,无法振翅高飞。

正是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前后,年约32岁的高更结识了马奈。

  ▲爱德华·马奈

  他曾自豪地回忆道,一天,马奈称赞了他的一幅作品,而他“怀着对大师的敬重”,一反常态地自谦道:“哦,我不过是个业余爱好者罢了。”

  “当然不是。”马奈反驳道,“只有画不好的人才是业余爱好者。”

  很显然,从那时起,高更已经不再是业余画家了。

  月亮与六便士

证券投资活动为高更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保证了他无忧的创作,但在1882年突然降临的厄运打破了他安稳的状态。

  ▲《保罗和梅特·高更的相片》1885年

  联盟银行的破产使证券市场崩盘,高更于1883年彻底失业(他后来再也没有在经济上翻身)。

他开始对艺术抱有执念,并深信自己可以通过艺术赚钱谋生。

  ▲《阿尔勒附近的风景》1888年

  毛姆将这段动荡的经历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小说主角与高更非常相像,他对艺术的狂热毁掉了过去的一切。

  高更一家于1884年迁居鲁昂(Rouen),鲁昂的生活开销比巴黎要低。

更重要的是,在这座诺曼底港口城市中居住着一个庞大而富有的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e)社群,而高更的丹麦妻子或许可以把高更引荐给他们。

  ▲《鲁昂的茹弗内路》1884年

  也许是考虑到这个新的社交职责,梅特赊账为自己买下了一件漂亮的晚礼服,令高更勃然大怒,也使本就紧张的家庭预算和夫妻关系岌岌可危。

高更虽然认为这笔开销荒唐透顶,但还是画下了穿着晚礼服、戴着奶油色长手套、握着彩色扇子准备出门的梅特。

  ▲《穿晚礼服的梅特·高更》1884年

  他大概有意借此向当地的显贵表示,他擅长绘制逼真的肖像,并期待收到订单。

  梅特和高更本来就冲突不断,而不稳定的经济状况更加激化了他们的矛盾。

  在后来的整整一个世纪里,世人都是在谴责梅特不肯接受丈夫选择的另一种生活和她必须做出的相应的改变。

  但这幅肖像却呈现了一个可亲的形象。

  画中的梅特明艳动人,挽起的头发和高贵的侧脸突出了她的面部轮廓。

这幅作品多少解释了高更和梅特在分居以后很多年依旧温情脉脉地时常互通有无的原因。

  ▲《画架前的自画像》1885年

  我们不难想象这位资产阶级女性、五个幼子的母亲在经历家道中落时受到的打击。

  她的丈夫本来能在金融界大有作为,因此她不明白他为什么不继续工作。

  至于他投身艺术事业的渴望,她大概更多看到的是一种自私的执拗。

  “仍旧是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想”

  “我告诉自己,我将成为画家。”高更在1882年给卡米业·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的一封信中写道。

从那时起,他就打算成为艺术的殉道者。

  ▲《黄色的基督》1889年

  他多次将自己画成基督,在妻子和朋友的通信中,不停抱怨他的画带给他的苦难和孤独。

  有些人认为他是个充满魅力的人,也有些人认为他很可怕。

“他奇异的面貌、夸张的穿戴和野蛮的神情都让我远离他,我的父亲多次告诉我这就是自大狂的症状。”著名的精神科专家布朗什医生的儿子这样写道。

  ▲《猪倌》1888年

  高更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作品也充满创意,但是他的画在巴黎却很少有人问津。

  早些年的南美洲和海上生活又常常让他魂牵梦绕。

  于是他决定离开令人窒息的欧洲艺术氛围,到荒蛮之地去寻找人的本真。

本来他想去爪哇岛考察佛教,后来有机会去太平洋中部法国属地波利尼西亚群岛,考虑语言上的便利,他选择了后者。

  ▲《热带植物》1887年

  高更后来的行踪,大家比较熟悉。

  他先后两次远渡重洋到太平洋中部法属塔希提岛(也称大溪地)采风考察,并与当地的土著少女过上同居生活。

  作家奥克塔夫·米尔博(Octave Mirbeau)把他说成是“逃离现代文明的人”。

  “他打算独自一人隐居多年,自己建造茅屋,重新画出萦绕在他心头的东西。”

  1891年3月23日,马拉美主持了一场宴会,为准备于4月4日出发前往塔希提的画家饯行。

高更可能对这场孤独的冒险顾虑重重,但还是对实现梦想充满信心。

  ▲《塔希提的路》1891年

  他告诉梅特:

  “我会在某座大洋洲岛屿上的密林里遁身,在那里靠极乐、宁静和艺术度日……

  在塔希提那里,在静谧美丽的热带夜晚,我可以聆听自己心脏跳动的低沉而轻柔的音乐。

  我的心脏和我身边的神秘生物形成了充满爱意的和谐。

  我终于自由了,摆脱了金钱的负累,可以去爱、去唱、去死。”

  ▲《来吧》1891年

  他最终在塔希提找到了自己寻求的东西:线条和色彩的简化及其与环境相称的协调。

  仍旧是丰富的想象力,仍旧是深刻的思想,只是因为更加瑰丽的自然而在这里显得更加张扬。

  “生活在别处的浪漫”

  1893年冬,高更返回巴黎,在他身上,高雅和粗鲁并存。

“对巴黎人来说,他就像个奢侈魁梧的马扎尔人,一位1635年的伦勃朗,他的步履迟缓而沉重,架着胳膊,戴着白手套,拄着箍银边的手杖”,专栏作家埃尔曼德·塞甘回忆说。

  ▲《穿布列塔尼马甲的保罗·高更》1891年

  他有了一定声望,并毫不犹豫开始筹备推广自己的作品。

  他筹备了一间画室,墙面被他涂成了明黄色,窗户上画满塔希提的风景画,到处都摆放着充满异国情调的古董旧货。

  他带着爪哇来的年轻情人、一只鹦鹉和一只小猴子一起接待到访的朋友。

1895年,高更再次离开法国,他傲慢地宣布,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没有说错。

  ▲《玩笑之一》1892年

  1903年,高更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随着高更的随笔《诺阿诺阿:塔希提手记》问世,他在那里的情况已经广为人知。

他的结局证实了厄运画家老套的人生,这也是他刻意造成的:疾病、易怒、自杀、酗酒、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橄榄园中的基督》1889年

  当消息传到法国后,记者们纷纷抓住他人生中荒唐的一面进行报道——吗啡、斗殴、塔希提情人——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公众对他作品的公正态度。

  但对青年艺术家来说,他留下的是一段令人着迷的回忆:

  “(他是)无可争议的大师,我们继承他的思想,传播他矛盾的人生,欣赏他的天赋、口才、所作所为、强壮的身体、凶狠、无尽的想象力、戒掉酒瘾,以及生活在别处的浪漫。”

  画家莫里斯·丹尼斯在1903年写道。

高更去世几个月后,诗人维克多·谢阁兰去参观了他死前最后一处住所,那是一栋位于马克萨斯群岛的木雕小屋,被他称为“欢乐之家”。

  ▲《小山谷》1892年

  实际上,正是高更对于“本真、野蛮”的追寻,让他在艺术史上有了特殊地位。

  除了拥有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魅力,高更首先是生活在19世纪的人。

  但是当他寻找创作源泉,并从艺术的幻想中汲取灵感时——无论是幼稚的、古老的、神圣的、流行的或是原始的,他展现了对20世纪艺术最具现代感的影响。

  遇见高更

  《高更:探寻生命本真之美的倔强灵魂》

  【美】琼·哈格罗夫

  2019年1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高更淋漓尽致的生命旅程,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生,都记录在这本厚达 424 页的巨著里。

  书中包含了高更的 450 余幅经典油画、原始风情的木刻、版画等作品,可借此走进高更的色彩世界,领略他精彩画作的艺术魅力与精彩人生。

  作者琼·哈格罗夫(June Hargrove),是美国马里兰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也是研究 19 世纪法国美术的国际知名专家。

  她曾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并被美国高校艺术协会,评为美术史教学名师。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