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文学之外的茶馆

文学之外的茶馆
2020年07月16日 07:17 新华日报

  原标题:文学之外的茶馆

  □ 黄 鸟

   不消说,一提到茶馆就会想到老舍,他笔下的裕泰茶馆腐朽没落,有着旧时代阴郁的色调。这里容纳了三教九流,他们每天在此处喝茶、谈话、争斗、压榨、欺侮、趾高气扬或死不足惜,一个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可是,它是一部文学作品,有着时代赋予它的使命,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茶馆。

   现实生活中的茶馆,和咖啡馆其实有很多相似处,都是交际场所,但是咖啡的意义更个人一些。你捧着一杯咖啡,可以不交流,可以独立思考,所以咖啡馆容易产生作家。在欧洲,就有许多咖啡馆干脆冠以“作家”的名称,以此为招牌。许多作家都有自己偏好的咖啡馆、甚至是座位。巴尔扎克就是马提尼克咖啡馆的老主顾,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可是茶馆就有很大不同了。一只茶壶被跑堂的伙计拎着,可以给所有的人倒水。有时,提前在大水壶里把茶泡好,茶水从同一只壶里倒入大家的杯子里,比如喝老鹰茶。所以,在茶馆喝茶是一种集体行动,茶产生了集体接纳的温暖,没有孤独。

   在四川,喝茶不是一种仅仅为了解渴的行为,而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并且带有一种怡情的特点。茶在四川人这里,和吃饭睡觉是一个道理,甚至可以说无茶不四川。史料上记载,中国最早的茶馆起源于四川。《成都通览》上记录着,清末的成都街巷大概有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也就是说,你几乎可以在成都的每一条街巷上看到茶馆。茶馆多,喝茶的人也多。据1935年的《新新新闻》报道,成都共有茶馆599家,而每天的茶客可以达到12万人之多。要知道,当时成都全市的人口不到60万。

   “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成都茶馆之所以这么兴盛,很大程度与当地人的悠闲洒脱有很大关系。

   四川是出了名的盆地,空气很湿润,云层聚集多,四周又是高高的群山,水分很难扩散,于是常常看不到太阳。猛一下看到了太阳,不光是人,就连狗都很惊讶,在那里一个劲儿地狂叫,于是产生了一个成语,叫“蜀犬吠日”。正因为四川盆地少太阳,这里的人便养成了在室内聚拢活动的习惯。大家聚在一起不紧不慢,悠悠闲闲,东家长西家短地谈来说去,时间一长自然会口干舌燥,于是产生了烧水煮茶的行业。谚语说,“头上青天少,眼前茶馆多”,很有道理。

   成都的茶馆没什么装潢,有些几十年的老茶馆,从外到内都黑乎乎的,有些破烂。茶馆里摆着些四四方方的小茶几,周围是竹椅。竹制的椅子呈四十五度角倾斜,很符合人体工程学,坐在上面可倚可躺,一天也不会觉得累。光线暗下来时,茶馆里会点上几只灯泡,也是昏昏的。有几把吊扇挂在梁上,上面已经有了蛛网。烧水的老虎灶,长年累月下来灶台上已发黑,坐在上面的几把铜壶也是黑乎乎的。成都茶馆泡茶多是白瓷盖碗,跑堂的茶博士用一只毛巾,拎着滚烫的茶壶,步履轻盈地穿梭于整个茶馆,为茶客添水泡茶。他走到一桌茶客跟前,把五六只茶碗的盖子掀开,用茶壶嘴对准茶碗,挨着顺序只是一顿一提一收,如蜻蜓点水般便完成了添水的过程,这是很抒情写意的。

   茶馆里老人居多,打长牌的,摆龙门阵的,读书看报的,闷瞌睡的,吃瓜子花生的,扯长了天线听收音机的,反正一进茶馆就闹哄哄的。不过闹而不乱,每个人都互不干扰,又彼此融合。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成都茶馆还有说书的,一位老先生坐在台上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讲着三国故事,下面的茶客听得如痴如醉,也晃着脑袋。这情景有着寻常百姓世俗的烟火气。总之,成都的茶馆完全是下里巴人式的。

   在茶馆里喝茶叫泡茶馆,“泡”字拉长了喝茶的时间,增长人们的坐功,可以说“泡”是茶馆的灵魂。

   岂止是成都,昆明也是一样。当年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几乎天天泡茶馆,他的很多文章都是那时在茶馆里泡出来的。“泡”者,浸溺也。想着自己如一尾金鱼在茶馆里游着,“水光潋滟晴方好”,不是诗,是生活噻。

   所有的茶馆都绝不是为了秉持时间至上者而准备的。茶馆任由时代的浪潮从门口汹涌而过,弄潮儿们如何在其中追波逐浪,它总是安静的,不睥睨不专注,它只是另一个时间概念中的事物。在溪水般潺潺而过的慢时光中,俗气又温情,这是茶馆一瞥,也是生活一种。

茶馆文学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