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厦门大学医学院成立消化病学系 科系一体化助力“新医科”建设

厦门大学医学院成立消化病学系 科系一体化助力“新医科”建设
2020年07月17日 16:17 厦门大学

  原标题:厦门大学医学院成立消化病学系 科系一体化助力“新医科”建设

  7月10日, “厦门大学医学院消化病学系成立大会暨厦门大学新医科消化病学高峰论坛”在附属中山医院顺利举行,标志着学校综合改革在医学领域取得新进展,医学部科系合一改革实质推进,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成立仪式上,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挹青教授,中华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房静远教授,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教授,厦门大学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韩家淮院士,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教授分别致辞,对消化病学系成立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厦门大学医管办主任、医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安宣读成立消化病学系相关文件。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牛建军教授等班子成员和相关科室医护人员全程参加活动。

  周大旺副校长在讲话中指出,学校非常重视医科建设,明确将医科作为学科发展新增长点,不断加大对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投入,支持临床医学发展。为适应“新医科”建设需要,学校于今年4月批准医学部率先启动“一部一策”的改革,支持学部自主设立临床科系。消化病学系的成立,将大学本部的优势资源和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双一流”学科建设,也有利于提升消化病学科的品牌影响力,标志着厦门大学新医科发展战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韩家淮院士表示,附属医院是厦门大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医科极其重要的部分。去年医学院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厦大医学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设置临床科系,旨在推进科系合一,联合所有附属医院,打通大学本部和附属医院壁垒,促进大学本部与附属医院、以及各个附属医院之间的融合发展,办出厦大医科特色和优势。

  韩家淮院士对临床科系的内涵做了解读。临床科系是建立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相关专业或领域的学术组织,由具有领先优势的医院科室牵头、其它附属医院科室和大学本部相关学科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的学科共同体。临床科系组建以整合厦门大学(包括附属医院)相关主要人才队伍为前提,目的是使本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并力争达到领先地位。临床科系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学术交流、协调互帮互学、构筑学科平台,为临床研究和教学整合学科队伍。临床科系实行项目负责制,系主任全面负责科系的建设规划、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每半年向隶属的学院和医学部述职一次,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不合格的,需要限期整改。

  韩家淮院士在讲话中深情地说,二十多年前,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大学极具远见地成立了厦门大学医学院;今天,厦大医科人要强化医科发展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争气、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共同推动厦大医科发展。只有厦大医科名列全国的前茅,厦门的医疗服务才有可能成为国内一流,这里没有捷径。希望消化病学系要务实工作、攻坚克难,要有项目带动、团队攻关,要突破壁垒、交叉融合,为医学院临床科系建设开好头。

  首任消化病学系主任、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任建林教授就消化病学系的建设基础、特色优势、发展规划做了说明。任建林教授表示,消化病学系将按照“双一流”标准和新医科要求,努力在促进医学教育和医院学科建设衔接配合更加紧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医学和生命科学相互支撑更加有力等方面下功夫,争取快速进入国家第一方阵。

  大会开幕式后,举行了“新医科消化病学高峰论坛”。厦门大学医学院院长韩家淮院士、厦门大学副校长周大旺教授、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信息学院俞容山教授、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候任主任委员金震东教授、中华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房静远教授、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任建林教授等分别围绕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免疫、机体代谢、肝肠循环、消化系统肿瘤,以及超声内镜介入治疗、医学与人工智能等方面做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后,消化病学科负责人还召开了“消化病学系建设圆桌会议”,共同探讨新医科背景下消化病学系的交叉融合、争创一流发展道路。

  来自厦门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信息学院,相关附属医院和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消化病学系成立,并表示要以消化病学系成立为契机,加强协作、积极融入、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努力为健康厦门、健康福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厦大贡献。

  (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 石青青、周静平、王晨)

  责任编辑:张夏

王晨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