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3000公里外,遥测无人区“死亡谷”

3000公里外,遥测无人区“死亡谷”
2020年07月29日 05:19 新华日报

  原标题:3000公里外,遥测无人区“死亡谷”

   “看!这些水文气象数据都是位于3000公里外的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水文气象监测站的实时记录。”7月23日下午,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个科研工作间,地球关键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谭红兵教授与技术骨干饶文波教授,指着电脑屏幕上流速、水位、水温、雨量、风速风向、湿度等一系列水文气象监测指标告诉记者,“出生”不久的监测站运行状态良好,特别是能及时捕捉到近期洪水频发的重要信息,俨然是那棱格勒河道上的“千里眼”。被当地人称为“死亡谷”的那棱格勒河上游无人区河道,破天荒地装上水文气象“千里眼”,这与谭红兵教授课题组为完成国家级科研任务、勇往直前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有莫大关系。

   柴达木盆地最大河流“资料空白”亟待填补

   “巍巍昆仑是众山之祖,在东昆仑北坡孕育了一条神奇而重要的大河,它就是那棱格勒河。”谭红兵打开话匣子,讲述课题组千辛万苦在该河道创建水文气象“千里眼”的动因。

   那棱格勒河是柴达木盆地流量最大的河流,河长435 公里,流域水资源不仅满足下游盐矿工业、农牧民及生态用水需求,还被列为未来青海省重要工业基地——格尔木园区及北部茫崖、冷湖盐湖工业区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基地。神奇的是,那棱格勒河作为淡水河流,却富含硼锂等矿产元素,浓度是一般河流数十乃至上百倍,这在全世界河流水化学体系中极为罕见。

   “锂被视为金属新贵,价值堪比黄金,被全球列为战略性资源,是锂电池等行业飞速发展不可替代的原材料。”谭红兵解释,硼则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冶金、建材、机械、化工、农业、医药等行业都有广泛用途。

   如此独特的一条大河,水文气象资料却几乎是一片空白。“主要是这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科研人员很难在这里值守获取第一手水文资料。”谭红兵说。

   突破重重险阻创建水文气象监测“千里眼”

   2018年7月,谭红兵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寒内陆盆地水循环全过程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中的第一课题——“高寒山—盆系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精准评价”研究任务。这项科研重任把他们引到那棱格勒河。可是,由于“那河”长期缺乏直接的水文观测资料,导致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评价十分困难,创建水文气象监测站势在必行,且上下游都建才能获得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然而,海拔3800—4000米以上的“那河”上游,建人工水文气象站显然不现实。“能否建一个不需要人工值守的自动化水文气象站?”课题组的设想得到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西北研究院拓万全研究员的大力支持,课题合作单位青海省水工环地质调查院总工郭宏业、李永国等积极予以配合。

   “那河”两岸山丘高低起伏,一般车辆无法通行,选址考察时队员们只能乘坐当地牧民改装的拖拉机穿梭于松软的沙丘或河道。谭红兵、饶文波记忆犹新地说,“在考察过程中,多次突降雨雪或冰雹,车辆陷入淤泥,队员们不得不蹚着过膝的冰冷河水或泥水推车前行。”

   2020年4月,昆仑山区寒风中仍然夹杂着冰雪,饶文波教授带队,与合作单位青海省水工环地质调查院保江工程师等一起,来到高寒无人区两个选定的地点,开工建设水文气象监测站。从400公里外的格尔木地区运来建站管材、水泥河沙,调用挖掘机、翻斗车、焊机、切割机,在钢架水泥柱上架设太阳能板、雨量筒、流量计、温湿度仪、风速风向仪等监测设备……

   白天队员们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与工人一起在时不时就狂风大作、雨雪冰雹的恶劣天气下开山挖石,晚上在冰冷的道班附近汽车旅馆挑灯设计各种配件。经过40多天的风餐露宿,终于赶在洪水泛滥前的5月底,在“那河”上游及出山口前建成了两座现代化的水文气象监测站。

   北斗助力实时传输3000公里外监测数据

   如今,借助我国先进的北斗导航系统,“那河”水文气象监测数据源源不断地从3000公里外的无人区,传输到设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数据接收站。

   “打开电脑上的实时监测软件,就可看到全天24小时每隔5分钟发送的数据,不放过任何一次洪峰。一年365天不间断接收的数据自动保存在电脑里,只要打开水文管理软件就能查询。”谭红兵、饶文波两位教授告诉记者,近两个月的运行状况表明,两座监测站工作状态良好,特别是及时捕捉到近期洪水频发的重要信息,感觉就像是“那河”道上的“千里眼”。

   谭红兵表示,“千里眼”长期的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首先,它对于查明“那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及山间盆地是否存在巨量地下水资源等科学谜团,实现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精准评价,可提供无以替代的基础数据。其次,“那河”第一手水文监测资料的获得,对于准确评估该河输入湖盆的锂硼等矿产元素总量意义重大。长观数据的积累,对于查明该河洪水发生的时空规律,最终实现高寒流域洪水预报,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