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前南峪:从太行“最绿”迈向太行“最富”

前南峪:从太行“最绿”迈向太行“最富”
2020年08月13日 17:09 长城网

  原标题:前南峪:从太行“最绿”迈向太行“最富”

  长城网讯(记者 张嘉琪)都说“八百里太行八百里景”,在河北,有这样一个小山村,因为植被覆盖率超过94.6%,被林业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它就是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8月6日,记者冒雨来到前南峪村,听听这里的群众讲讲“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故事。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

  走在前南峪村平坦宽阔的道路上,看着整齐划一的房屋,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地方,曾是“有雨就成灾,无雨渴死牛”的不毛之地。

  1963年,对前南峪村来说是个坎儿。因为这一年,一场特大洪水把村里仅有的河滩地冲毁三分之二。也正是这场灾难,让前南峪村开启了凤凰涅槃般的发展之路。

  “当年那场洪水,可把我们害苦了。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姊妹七个,只有我父亲一个劳动力。没有粮食吃,我们就把柿子树上的柿篓摘下来,煮熟晾干,碾成面,做窝头。柿篓窝头没有营养,只能充饥,即便这样还是吃不饱。”前南峪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小堂介绍道,“当时村里流行一段‘三多’顺口溜:河沟石头多,村里光棍多,去山西换粮的多。”

  “用一斤白面换来二斤多玉米面,就是为了能多吃几口!”回忆起当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场景,王小堂感概万千。

  事态紧急,时任前南峪村民兵连连长的郭成志临危受命,召集村里的党员,连续开了3天3夜的长会,制订了五年垫地、五年栽树、三年治水、七年治山,长达20年的发展规划。

  面对重重困难,全村男女老少横下一条心,跟荒山秃岭叫板,人人当愚公,荒山不绿不收兵。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村民就把锅灶架到山上,不管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在工地上挥汗如雨,打眼放炮,抬石垒坝……

  “当时哪有现在的机器设备,路也不好走。石头只能用肩膀扛,个头大的有100多斤重,修建一亩梯田可能要搬几百块、几千块石头。”提起当年荒山治理的场景,老一辈村民还历历在目。

  就这样,前南峪村民咬着牙,硬是用肩膀“扛”出了400多亩梯田。20年的发展规划,只用15年就提前完成。

  填饱了肚子,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致富。上世纪80年代,化工厂、金属硅厂、金属镁厂、海绵铁厂等十几家企业在前南峪村拔地而起,总产值近亿元。

  村子富起来了,但问题接踵而至。黑烟、黑水、臭气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多次主持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会,顶着巨大压力把三个污染企业关停。紧接着,他们又利用闲置土地搞起了前南峪宾馆、板栗加工厂和蜂蜜加工厂等项目,让村里的经济有了新着落,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如今,在这里乘坐索道可以观赏到化山瀑布、练胆峡以及前南峪村长满林果的秀美山川。

  这里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大陈列馆。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这里还有数不胜数的百年古树,其中最古老的一棵栗树有2500多年的树龄,被武则天御封为“板栗王”。

游客在抗大陈列馆前合影留念。网友“樊老师”摄游客在抗大陈列馆前合影留念。网友“樊老师”摄

  当地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游客源源不断。郭春燕是前南峪村的返乡创业者,包下了村里的招待所,还开了驾校。告诉记者,现在仅农家乐一项,每年就给家里带来10万多元收入。

  目前,前南峪村80%的家庭从事农家乐、旅游观光、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村总收入1.96亿元,是河北省首批小康示范村。前南峪人时刻秉承着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信念。他们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前南峪最大的财富。

游客拍摄前南峪美景。网友“jiedake”摄游客拍摄前南峪美景。网友“jiedake”摄

  采访结束时,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表示,过去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以后要通过全体村民的努力,成为太行山区最富的地方。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