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象丛报》:中国近代天文知识的传播者
《观象丛报》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科技类学术刊物,刊载内容以天文学和气象学为主,该刊由我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高鲁、胡文耀、蒋丙然等人创办,由教育部中央观象台发行。自1915年7月创刊至1921年10月停刊,共刊行75期。
宣传气象知识 提供交流平台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接管钦天监外署,并于1912年建立中央观象台,隶属于教育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任命高鲁为中央观象台台长。中央观象台成立之初,最先设立历数科,由常福元任科长。1913年,气象科成立,由蒋丙然担任科长。同年,《气象月刊》开始刊行。1915年,该刊扩充为《观象丛报》,旨在向民众宣传普及气象知识,给国内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为尚处筹备阶段的中国天文学会进行舆论宣传。
1915年7月15日,《观象丛报》在北京创刊。与其他刊物不同,第1卷第1册的创刊号并未刊登发刊词。1916年,该刊发行满1周年的第1卷第12册《本报周年纪念贡言》中,则详细表述了创办者们积极推进国内天文、气象事业发展的宏图志愿。文章如是记载:“本报出版。谬蒙邦人君子不以鄙夷置之。今已十有二期……吾国文明肇启。实源于天象授时……夫天宇幽立。并罗万象。原难以管蠡之见。仰测高深。且仪器缺乏。又未能多事观测,时有所发明。以饷于世。顾以见闻所及。于世人交称道。而著为疑问者。准诸学理。次第编述。藉备普通常识之助也。”
《观象丛报》的作者群主要有高鲁、蒋丙然、胡文耀、廖鸣韶、叶青、常福元、叶志、省吾、王应伟、尤君飏等人,很大一部分撰稿人是近代中国知名的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有着扎实的学术背景和刻苦钻研精神,理论研究与实验工作并重。他们以《观象丛报》为学术交流阵地,在不接受外稿的情况下,系统介绍近代天文、气象、物理方面的知识,及时传播当时世界前沿科学信息,同时达到向民众普及科技之目的。
栏目设计简明 内容覆盖全面
《观象丛报》创刊号设有论说、学说、乾象、历象、气象、文苑、科学小说、附刊8个栏目;自第1卷第2册起,栏目数量精简至4个,依次为图画、著译、报告、附刊。自第1卷第10册起,图画栏目不定期登载,栏目在3至4个之间浮动;第5卷第12册仅有著译和报告2个栏目。
“图画”栏目,刊登天文台、天文仪器、天文学家、天文观象等信息,如《中央观象台摄影》《中央观象台平面图》《子午仪摄影》《月面山海形势图》等。“著译”栏目,刊登学术论文、国外天文学理论著作的翻译与连载、科普文艺作品、科学小说、科学家传记、科学散文随笔等。第1卷第2册栏目改版后,原“学说”栏目的《空中世界》、“文苑”栏目的《晓窗随笔》、“乾象”栏目的《古今月食表》和“历象”栏目的《泰西历法通考》都归入“著译”一栏。“报告”栏目每期固定刊登全国各地气象测候表,间断性增加其他科技文章,如《日食观测之原委》《商印历书宜遵官历日时说》等。“附刊”栏目主要刊登天文著作的连载,如蒋丙然的《实用气象学》、胡文耀的《测算差误纠正法》等。
从栏目设置与信息布局上看,刊物覆盖了图片、国外理论译著及科学散文、国内专业学术著作、气象测候动态等几部分,刊载内容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学术成果的登载既包含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述,又囊括了国外相关论著及科研信息。
关于内容择选与编排,编辑群体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文章内容也根据不同读者群体进行有效分层,既有文风严谨的专业内容,又有充满古典文学趣味的科普类文章。刊物在传播元素的选取上,增加了图片、图表的运用,自第1卷第2册起,几乎每期刊印1—3张图片,在理工科严谨务实的逻辑基础上,将气象、天文学知识用视觉化图片来传导,增加民众对该学科的认识与接受度。
在版面设计特色上,刊名“观象丛报”四字,交替采用不同书法形态来刊印,如楷书、隶书、行书等;刊物内页的页眉处有题目,方便读者查找。自第2卷第1册起,封面刊名上方增加了图标,封面底部增加了出版日期,封面设计更为美观,出版要素渐趋完备。
文艺科学巧融合言辞晓畅济科普
作为一份近代天文学、气象学专业期刊,《观象丛报》登载了许多学术译著、科研信息,全面汇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前沿,在翔实的学科内容和严谨的编辑体系之外,还时时渗透出中国传统诗词、典籍的气韵,散发出古典文化的积蕴绵长,这也是它有别于民国时期其他气象类刊物的最大特色。
《晓窗随笔》便是这份刊物的一扇文艺之窗,它第一次出现在创刊号“文苑”栏目,第1卷第2册起被纳入“著译”栏目,由高鲁先生以笔名曙青撰稿,共载30余期。他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向广大读者讲述中国传统天文气象知识,行文通达,言辞晓畅,在介绍天文现象、普及科学原理的同时,不忘溯古谈今、引经据典,精妙评语与行文构思,不经意流露出笔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兼顾了科普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与审美表达,堪称科普文艺作品之典范。
概括起来,《晓窗随笔》有四大特点。
一是擅长从中国古典诗词、谚语或诗画集中撷取气象元素,带领读者的思路从文学之美感宕入气象之神秘。如第1卷第1期的《晓窗随笔》,开篇即引用明代沈永启《玉楼春·原来昼尽还须夜》中“山河大地如传舍。只此芸芸相代谢。双鬓消磨浊酒中,凭高一望皆蒿野”,指出“学者之心思,恒有不谋而合……中国数千年来。骚人逸客。寄其幽思于天文时令者。指不胜屈”,慨叹“世人徒以诗中有画称之。其于学术之关系。终未尝揭而出焉亦憾事也”。
二是有针对性地引用古籍或古人学术札记,同时对中国传统天文学进行整理,达到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天文气象知识的目的。这些篇幅包括不同的天文气象基本常识与理论,涵盖节气、干支、风雨雷电、日月交食;多次引用《日知录》《陔余丛考》《梦溪笔谈》《汉书律历志》《史记天官书》等。如第1卷第2册中引用《陔余丛考》中有关干支的内容,“顾宁人谓。古人但以干支纪日。其年月时。则别有所纪。按月令章句。大挠探五行之精。占斗纲所建。乃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支干相配。以成六旬。是干支本以纪日也”。
三是善于选取中国古代与气象有关的故事传说、游记、文言轶事小说等,将地震、雪灾、海市蜃楼、月华之说等自然现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说,令读者兴味无穷。此外,讲述古代与气象有关的神话人物、神兽、十二生肖及天文星象、气象谜语等,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度。如第1卷第3册《晓窗随笔》所述:“上古之事。多不可考。必细审其意。以度其理。方可融汇而贯通。当共工作乱。起兵与祝融战。共工不胜。怒以头触不周山。山崩而天柱折。至女娲氏出。乃炼五色之石以补之……而女娲氏者。不过一妇人。又岂有撑天手段。炼石以补之乎。吾有以知其比不然矣。然则果为何如乎。盖后世之寓言。非实有兹事也。”
四是能巧妙地从中国传统的天文气象知识中提炼有效的文化符号,梳理、继承传统天文历法研究,还介绍了商代的璇玑玉衡、东汉浑天仪、唐朝水运浑天仪,并找到我们发展该项事业的不足。例如第1卷第7册《晓窗随笔》中所述:“太史令张衡。用铜制浑天仪。以四分为一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置于密室之中。以漏水转之”,“水运浑天仪之制。以唐为最精。开元十一年。游仪成。”文章同时指出:“精于机械者。故不乏人,其一失于秘而不传。既无专科之设置。其一失于保存无术。又罕提倡之完人。吁可慨已”,寻找到当时国内机械学无专科设置的缺陷。
研究传统历法 传播现代天文
《观象丛报》刊行近7年,登载或译载了大量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文章,如对古代二十八宿进行详细考证的《二十八宿考》、记载中国历史典籍中所载流行陨石事件的《中国历代流星陨石表》、介绍中国古代历法和历家的《中国历代治历考略》、系统研究中国古代算学史的《中国算学史略》、介绍太阴年、太阳年等基本概念的《阴历阳历优劣异同论》等,对研究古代天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刊物及时传播西方天文知识,积极开展对西方天文学研究。常福元所撰《泰西天文学史》收集了大量西方天文学通史资料;胡文耀的《日局原始》、高鲁的《天体形学之沿革》对西方的宇宙学说进行探讨。1920年《观象丛报》在第6卷第6册刊载了《爱因斯坦之重力新说》,指出:“半年以来。西方学界忽为一新学说所轰动。著述家以之奋笔墨……近世以来。未有若爱因斯坦重力新说之盛也。”通篇分为牛顿之重力说、光学上之争辩与电磁学之发明、以太存在之实验、以太相对运动、四进向之必要、爱因斯坦之重力说、重力新说之证验、结论八部分展开。高鲁也成为国内最早传播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
1921年10月,《观象丛报》因经费不足停刊。它是我国近代天文学、气象学发展过程的媒介载体与历史见证,为我们研究近代科技史及科普作品提供了宝贵资料。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推荐新闻
- 【 新闻 】 泪目!张定宇步履蹒跚走入人民大会堂
- 【 军事 】 从F-15J的升级看日本空自的兴衰变迁
- 【 财经 】 纽约年轻CEO被分尸 现场还有插电的电...
- 【 体育 】 权威媒体:姆巴佩新冠检测呈阳性
- 【 娱乐 】 周扬青繁体字聊天引猜测 回应:不是你...
- 【 科技 】 iPhone12或分阶段发布:6.1寸首先推出
- 【 教育 】 380公里20小时 他骑自行车到武汉大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