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武汉发力“院士经济”,十大领域要挺进第一梯队

武汉发力“院士经济”,十大领域要挺进第一梯队
2020年09月16日 21:57 第一财经网作者:周芳

  原标题:武汉发力“院士经济”,十大领域要挺进第一梯队

  “加大‘院士经济’扶持力度的建议,没想到这么快就获得回应!”9月16日上午,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依迅公司”)董事长付诚对第一财经记者发出这番感慨。

  一个多月前,付诚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表示,全国14位北斗领域的两院院士有9位在武汉,武汉应依托院士力量搭建更为完整的北斗产业链。

  近日,为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学术领军、技术领先、产业领航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武汉对外发布了《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下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了47名院士、37名专家参与产业引领,到2025年,在光电子产业、人工智能、数字产业、量子技术产业、超级计算产业、电磁能产业、氢能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大健康产业这十大领域,武汉将建成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完整创新链条、强大辐射效应、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产业集群。

  9月14日至15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湖北省武汉市就复工复产、创新驱动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调研。韩正到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了解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研发情况。

  付诚透露,依迅公司将在人工智能和“北斗+”领域,分别获得严新平院士和刘经南院士的技术和资源加持,“院士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将有力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和产品含金量,对此我们充满了期待”。

  高科技企业乐衷念“院士经”

  此前在10日上午,武汉市副市长徐洪兰一行就《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到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展开调研。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和付诚分别作为院士代表和企业代表参与了本次调研。

  付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随着北斗应用的深入,北斗已不是单纯的导航系统,而是一种强大的时间、空间工具,可以跟其他许多产业实现融合发展。

  据介绍,依迅公司与严新平院士及团队将在人工智能产业中的智能交通细分领域展开合作。具体来说,是以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围绕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等领域,加强“人工智能+5G+北斗”融合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发挥国家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效应,建设智能化基础设施,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应用,研发智能水、路、铁一体化交通系统,沟通城市智慧交通大脑。

  与此同时,依迅公司还将以武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为依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及团队、武汉梦芯科技董事长韩绍伟合作,突破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研制时空位置终端,开发交通、安防、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北斗应用产品,做大做强武汉北斗智能终端产业。

  付诚说,依迅公司与武汉北斗生态链相关上下游单位正在联合研制下一代高精度北斗定位导航授时板卡与终端。以依迅专利的高精度相位检测技术和自适应跟踪及守时算法,通过地基增强和天基增强,可实现时间精度为1pps授时精度5ns,相位检测分辨率达到10ps,系统测量精度优于100ps;卫星(外部基准)不可用时守时精度1us/天;实时位置精度到1厘米,特定领域精度可以做到1毫米。

  在武汉,像依迅公司这样热衷于对接院士专家资源的高科技企业还有不少。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公司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就多倍体水稻育种技术开展协作攻关。

  “我们正在向2300兆帕高强度材料的应用发起总攻。”东风(武汉)实业公司热成型技术首席工程师刘鹏介绍,他们公司牵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正在攻坚高强度、轻量化热成形技术。

  “产学研资用”融合新模式

  事实上,武汉作为科教大市,科技精英荟萃,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深、社会影响大的院士专家,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他们当中,既有耕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流高校院所的科学家,也有植根于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中铁大桥局集团、中船重工等国有大型企业的顶尖技术专家,武汉发展“院士经济”大有可为。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在起草《行动计划》的同时,武汉还拟定了产业项目清单,确定了“六个一”的工作举措,即:“每个高端产业明确一名包保市领导、建立一个工作专班、制定一个产业规划、设立一只产业基金,建强若干创新平台,谋划若干引爆项目”。

  据武汉市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盛继亮介绍,在制定产业规划方面,目前已经有人工智能、数字、电磁能、氢能、高端装备、大健康等6个产业领域制订了产业规划或行动计划,其余的也正在抓紧制订。

  在设立产业基金方面,已有4个产业领域取得进展。比如在光电子产业领域,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参股设立国芯基金、华星光电T4基金、天马基金等光电子产业子基金,基金总规模达150亿元;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小米公司与长江产业基金将共同发起募集总规模为120亿元的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数字产业领域,已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湖北长江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基金,正在谋划设立数字产业基金;在氢能产业领域,拟设立200亿元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先期设立的20亿元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拟重点投资氢能和智能网联汽车。

  在谋划引爆项目方面,目前各领域引爆项目共计85个。比如武汉鼎泽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集成电路核心制造工艺用配方湿法超程试剂”项目,目前已开发出产品配方、纯化处理、制备工艺、应用评价等关键技术工艺,试验样品在晶圆企业验证达标,实施了年产300吨全自动化超洁净中试生产线建设。

  专家认为,背靠院士专家,打通产学研和资本的全链条通道,一手抓顶层设计和原始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武汉的这一《行动计划》正是当下流行的“产学研资用”五位一体深度融合新模式的具体探索。

  武汉“院士经济”仍需补短板

  上述专家指出,“院士经济”聚焦高端智力引入,是推动武汉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重要抓手。尽管武汉两院院士数量居全国前列,但与沿海城市相比,武汉发展“院士经济”还有不少短板弱项亟待补齐。

  比如,院士专家工作站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一些院士与大量企业合作,但实际精力有限,严重影响平台的服务转化功能。去年,湖北就有96家有名无实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被注销或摘牌。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江苏启东、苏州高新区、江苏海安等地的院士经济政策颇受企业欢迎,值得武汉借鉴。比如苏州高新区对于重大创新团队就给予了最高1亿元的项目综合扶持经费,对引进的海内外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按照“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武汉华美生物董事长华权高说,院士们既能帮助企业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同时还能将实验室成果变成可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是为武汉疫后重振注入新鲜血液的中坚力量。

  此外,东部沿海地区在院士经济生态打造上也值得武汉学习。在上海,一个转让方心理价位几百万元的科技成果,通过专业中介公司运作卖了数千万元。反观武汉,不少中介机构还存在投入和人手不足、观念老旧等问题。

  专家称,如何通过可行性评估、专利申报服务、技术改造、寻找受让方等方式,让技术得到增值和应用,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都值得武汉在发展“院士经济”的过程中好好学习和借鉴。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