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河南“商埠古镇”赊店:南船北马换乘地 万里茶道大枢纽

河南“商埠古镇”赊店:南船北马换乘地 万里茶道大枢纽
2020年10月16日 08:27 山西晚报

  原标题:河南“商埠古镇”赊店:南船北马换乘地 万里茶道大枢纽

  

  晋商北上的茶船从汉口逆汉水西行,经汉阳府汉川、仙桃,安陆府天门、潜江、钟祥,荆门府沙洋,襄阳府宜城,达襄阳汉江北岸之樊城。

  1949年,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2010年更名为襄阳市。

  襄阳地处汉江与唐白河相汇的中原大地,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

  唐白河是由唐河、白河两条支流汇集而成。晋商的茶货从樊城要入唐白河,上溯至两河口,只能换装小船,入唐河,逆水行舟,驶经河南南阳府唐县,到达“万里茶路”的水路终点南阳府裕州赊店镇。

  因与长江水系相接,赊店便有了“南船北马换乘地、万里茶道大枢纽”享誉世界的名号。

  中原大地“水陆码头” 明清时期驰名全国

  赊店镇,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沿。

  说起“赊店”地名的来历,颇为传奇。西汉末年,刘秀举义兵反莽,在兴隆店赊“刘记”酒幌为帅旗,因而得名“赊旗店”。历史上,赊店镇不仅与朱仙镇、周口镇、道口镇并称为“中原四大商业重镇”,而且还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商业重镇”。

  1965年11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县城就设在赊店镇。

  名城古镇,皆临水而踞。9月24日,临近中午时分,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从湖北襄阳直驱社旗县赊店镇南部的古码头遗址。“赊店东面的潘河,西面的赵河,汇成了唐河。由此可南抵江汉,北可前往郑州、开封,是交通的枢纽。”58岁的张春岭是社旗县文史研究专家,提起赊店古镇如数家珍:“赊店古镇面积2.15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是驰名全国的水陆码头,清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人口13万人之众,72条商业街、36条胡同,各类商铺1000多家,街市一派繁荣。”“赊店码头的位置极为特殊,明清时期为水陆交通交汇处,是‘万里茶路’水路的终点,陆路的起点。”张春岭说:“在明清之际茶叶经济对外贸易的发展上,赊店占据‘万里茶路’的中枢连接地位,真正起到了‘贯通南北、购销中外’的重要作用。”

  当年,晋商将茶叶从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主要通过水路运出,直至河南赊店,行程有1400公里。张春岭此言意味着,由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的漫漫水路行程在赊店结束。而这段行程时间大概需要38天。

  相形之下,从安化、羊楼洞启程前往赊店的话,行程分别为1270公里、900公里,不论是路程还是路途所用时间,都比从武夷山为起点的运茶行程明显缩短,晋商贩茶成本降低显而易见。

  古赊店码头沿岸长有1公里,非常方便货物的转运。河道对岸的码头遗址,是在对古码头进行重新修复时发现的。

  按照规划,社旗县将预计投资4亿元,对赊店古镇风貌进行全面恢复,其中包括对河心街、石门阁、古城墙、古城门、古航道、古码头、古货台等历史遗迹的恢复。

  保存完整的瓷器街 晋商曾经的云集地

  当天下午,漫步赊店古镇“古瓷器街古建筑群”街头,明清古建筑飞檐微翘、雕梁画栋,街头两侧老字号商铺随时映入眼帘。“瓷器街就是赊店古镇72条商业街中的一条,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街道。”据张春岭介绍,古瓷器街是赊店古镇的精华所在,“其中,有许多古建筑与晋商有关。”

  赊店古镇许多古建筑保存完好,有“清代最完整税务衙署”厘金局、“万里茶道中转站的标志”福建会馆、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火神庙等,而“中原第一家私立银行”蔚盛长票号、“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华中第一镖局”广盛镖局,以及广和堂药铺、大升玉茶庄等商铺均与晋商有关。

  在古瓷器街中段临街东面,有家“广和堂”药铺。在这座明清建筑风格铺子后宅四合院,有三株百年古树,其中两株树干粗实弯曲向上,交错盘绕。

  三株古树是凌霄树。据查阅资料显示:广和堂原店铺在古镇赵河南岸东怀街,后搬迁到瓷器街。当时广和堂的掌柜名叫张思孟,是山西人。为贺乔迁之喜,他从山西老家带回三株凌霄树幼树栽于此,祝药店像凌霄树一样枝叶茂盛,生意兴隆。

  据说,广和堂历史上曾经发生三次大火,但三株凌霄树却安让无恙,依然存活至今。查看三株树上的标牌,一株树龄为113年,而两株交错环绕的凌霄树树龄为128年。

  每年的开花季节,美丽的凌霄花会吸引来大批游客慕名观赏,成为古镇靓丽的景观。河南省农科院植物专家曾前来鉴别,称该树为“中原独一树”。

  与广和堂相距不远,是一家“大升玉”茶庄。这家茶庄是晋商四大家族之一——晋中榆次常家第八代掌门常万达创立。

  “榆次常家的晋商万里茶路开创者之一。常万达在赊店开设‘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三大茶庄分号,是赊店古镇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物遗存。”在张春岭的带领下,在古瓷器街中段临街路西,看到了“蔚盛长票号”。

  由平遥晋商创办的蔚盛长票号,创始于清康熙初年,原为绸缎铺,后改“蔚盛长票号”。

  清道光六年(1826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家票号的“蔚盛长票号”,在赊店开办了山西平遥“蔚字五联号”之一的蔚盛长票号分号。“郭存祀”“赵经魁”“尚求济”“王洞营”“李梦庚”“王作梅”……蔚盛长票号分号的历任掌柜,除一人祖籍为汾阳外,其他人均为平遥人。

  张春岭说:“在经营了90年后,这家票号于1916年歇业。歇业时,资本数额为24万两白银,是开业时的两倍。由此可见,赊店当时商业的繁荣,票号利润相当可观。”

  随着以茶叶为主的商业贸易的繁荣,各种社会矛盾的交织引发社会动荡加剧。作为我国早期保险业的镖局随之产生。张春岭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保证商路畅通,许多商人开始高价聘请镖师武装押运现银和重要货物,镖局业随之兴起。当时,全国各重要商埠所设镖局不胜枚举,其中较为有名气的有30家,而最著名的通行全国的十大镖局,排名榜首的就是赊店广盛镖局。

  广盛镖局旧址位于赊店古镇古瓷器街北端临街路西,为坐西朝东的三进式带阁楼的青砖灰瓦深宅大院。

  清嘉庆七年(1802年),晋中祁县人戴二闾受同乡邀请到赊店创立广盛镖局为商行保镖。其父则是戴氏心意拳法创始人的戴隆邦。

  广盛镖局大门柱上嵌着两副楹联,外联是:“大智大勇威震四方,立信立义诺重千金。”内联为:“万金托镖不失一文,千位镖师不若两人。”镖局分前院、后院、侧跨院和练武场,基本上保持原貌。

  “广盛镖局主要走信镖、粮镖、票镖、物镖、银镖、人身镖六大镖系。”张春岭说,由于赊店是水陆码头,所以广盛镖局的线路分水路、陆路两种。

  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商人相继开设“日升昌”“蔚盛长”等票号。而“蔚盛长”在赊店也相继开出了票号分号。

  张春岭说:“票号开出的银票可在全国各地汇兑,商人携带现金进行贸易的不安全顾虑随之消失,导致镖局的业务量锐减。”

  清道光十年(1830年),广盛镖局歇业。31年后,92岁的戴二闾在家乡祁县病逝。

  在广盛镖局镖头室看到一副对联:“一介狐镖蒿目时艰期报国,千秋正气关怀事务在安民。”算是对戴二闾一生的总结吧!

  在赊店古镇古瓷器街南端路西,有一处明清建筑风格的大院,就是当年戴二闾居住过的宅院,如今,这处宅院已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第一会馆”财力与诚信的体现

  在古瓷器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清代最完整税务衙署”厘金局,北有“天下第一会馆”山陕会馆。大致浓缩了古瓷器街之历史文化精华。

  站在南北走向373米长的古瓷器街石牌楼下,放眼向北望去,一座巍峨高大的多重檐歇山顶古建筑进入视线。山陕会馆因馆内供奉关公,又叫关公祠、山陕庙,是当年寓居赊店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的同乡会馆。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竣工,历时136年,其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6位皇帝。

  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山陕会馆,依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琉璃照壁、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大拜殿、大座殿、财神殿、火神殿、春秋楼、望楼、游廊等亭台楼阁160多间。可谓气势宏伟,风格独特。

  张春岭说,作为南北九省的交通要道,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赊店经商,除山陕会馆外,还有湖北会馆、江西会馆、广东会馆、福建会馆等20余处,山陕会馆不论是从建筑风格还是规模上看,堪称精品之作。

  山陕会馆照壁青砖砌框,高10.15米,宽10.6米,厚1.46米,南北双面均拼贴鲜艳琉璃。照壁背面,中为“五龙捧圣”,“鸳鸯戏荷”“凤戏牡丹”图案,分立左右。琉璃照壁的正面,对着山陕会馆的山门,是用476块琉璃构件拼接镶嵌而成。照壁底座高1.6米,为青石须弥座,宽大的束腰部位石雕精美。琉璃照壁正面的设计的确独具匠心,在“二龙戏珠”“鲤鱼跃龙门”和“雄师斗麒麟”三个复杂图案之间以及两侧设置了两幅古铜色的隶书楹联和一幅题额,内容均是对关公的赞颂之辞,内联为:“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外联为:“浩气已吞吴并魏,庥光常荫晋与秦”,上方正中题额为“义冠古今”。

  在照壁与山门之间,有一对通高17.6米的铁旗杆,其下部为1.2米高的青石质须弥座,座上体态硕健、形象奇特的雄雌两铁狮分坐东西。铁旗杆下部直径0.24米,从铁狮背部插入基座内,上部直入云天。铁旗杆分为五段,据说是分节用土法铸造而成,每段的节点铸莲花或云斗,旗杆上分别铸有4条动感十足腾飞状的盘龙,旗杆顶部铸以莲台,分立一只铁铸展翅引颈鸣叫的仙鹤。

  会馆的山门是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为国内少见的“一体两面”式结构,因为山门的背面是一座戏台。戏台名叫“悬鉴楼”,为会馆首期修建的,跨清嘉庆、道光两朝,耗时25年。听讲解员说,戏台悬挂“悬鉴楼”匾额,为山西大家傅山先生所题。这反倒让人不免心生疑惑:出生于明末清初的傅山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去世,怎么可能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的山陕会馆留下墨宝?

  张春岭解释:匾额上的“悬鉴楼”三字,“悬鉴”二字出自傅山之手,“楼”字为河南叶县举人许靖补写。

  用相机对准“悬鉴楼”匾额拍摄,将匾额字体放大后看到了上面的小字:“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小阳月榖旦浩生社立。”

  张春岭说,“悬鉴楼”戏台为目前国内三大古戏台,也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三层古戏台,可与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大戏台相媲美。

  穿过能容纳万人看戏的“万人庭院”,就是会馆的主殿——大拜殿。主殿前是月台和石牌坊。月台将整体建筑抬高了2.63米,使得其后的大拜殿更显高大巍峨,一中两配三座相连的石牌坊高高屹立于月台前沿,面向“万人庭院”,与“悬鉴楼”遥相呼应。

  中间的石牌坊为面阔三间四柱,下部斜辅“九龙口”神道,并置八级台阶接于庭院地面。神道是以整块青石雕成,长宽为2米。中心雕为“盘龙戏珠”,诸龙之间相互交错,藏头露尾,层层迭压。整幅雕面雕镂深、起伏大,立体感极强,雕工细致入微。提起神道,张春岭还想起一段往事:这块电科作品,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得益于“文革”时期的时任馆长。“他当时用锯末铺底,上面又抹了一层水泥白灰,然后大书一红色‘忠’字,让这块珍贵的艺术品得以保存下来。”

  高于月台面0.36米的大拜殿,耸立在石牌坊的北面,是祭拜、宴会仪式之场所。由于视野开阔,场地宽敞,光线充足,正对前方的“悬鉴楼”尽收眼底。

  大座殿位于大拜殿北侧,与大拜殿相连,台基比大拜殿又高出0.16米。其以24根巨柱撑起,为重檐绿琉璃歇山顶,是会馆内现存最高大的建筑。大座殿东、西两山墙镶嵌“龙”“虎”二字,是慈禧太后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初二日”题写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大座殿落成。“当时,慈禧太后皇威正盛,山陕会馆作为民间商会建筑,能得到其字,这在全国的会馆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张春岭说。

  大座殿的北面,是春秋楼。“春秋楼是整个会馆的最高建筑,有38米高。”张春岭说:“可惜的是,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被捻军烧毁。烧了三天三夜才坍塌下来。”

  山陕会馆是一座商业会馆类建筑与关帝庙建筑完美结合的古建筑群。地处中原西南部的偏僻古镇,为何能修建起如此巍峨壮观的古建筑?

  张春岭认为,修建会馆时,中国正处于古建筑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潮期。而客居各地的富商大贾为修造会馆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在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下,山陕会馆建筑之时“运巨材于楚北,访名匠于天下”,其选材范围之广、材质之优,延聘工匠之多,为当时同期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齐集于此,各展绝技,从而使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达到了当时的巅峰状态。

  从会馆现存规模不难看出,修建山陕会馆不仅耗时长久,且耗资巨大。据史料记载,山陕会馆仅兴建春秋楼及附属建筑就花费白银7078440两,兴建大拜殿及附属建筑花费白银887888两。

  在该会馆内有一通刻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南阳社旗镇山陕会馆铁旗杆记》石碑。从碑文可以看出,因当初修建山陕会馆所筹资金剩余出3000两白银,“金庙之壮不可有加,又不可析金以入私橐”。经众人商议,将这笔多出的银两用于铸成一对重达5万余斤铁旗杆,此举体现了山陕商人的“诚信规则”。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现存80余座会馆类古建筑群。1988年元月,国务院公布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是首家成为国保单位的会馆类古建筑群,“天下第一会馆”当之无愧。

  站在山陕会馆照壁前,环视附近鳞次栉比的商铺,不禁让人感慨:这无疑是开辟万里茶路的晋商为回报后人而留下的一条名副其实的“金街”。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寇宁

新浪新闻客户端
新浪新闻客户端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更多精彩内容随你看。(官方微博:新浪新闻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