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缅怀!今年已送别36位两院院士

缅怀!今年已送别36位两院院士
2020年12月01日 20:01 中国科学报

  原标题:缅怀!今年已送别36位两院院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学网”】

  据“光明日报”消息,2020年12月1日,核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0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

  

  李冠兴(1940.01.14-2020.12.01),核材料专家。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1982年至1984年,公派至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工程系作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核燃料与工艺技术的研究 ,在生产堆燃料元件、研究堆燃料元件、靶件和铀材料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站用CANDU-6型燃料棒束生产线,其生产工艺装备和管理均达到国际水平。在新型特种材料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开拓了其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是特种材料在非核特殊领域研发应用的奠基人。

  

  大师远去,荣光永存

  2020年以来,共和国已送别36位两院院士。

  今年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蒋洪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药理学家池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加速器物理学家方守贤,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李方华4人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洪德

  

  蒋洪德(1942.07.04-2020.01.04),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在青岛汽轮机厂、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开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全三维气动热力设计体系,开发了通流部分关键部件并用于工程实践,推动了我国汽轮机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组建了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工作,为我国重燃自主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

  

  池志强(1924.11.16-2020.01.07),药理学家。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领导的实验室是我国分子药理学受体研究的主要单位。在国内领先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独创设计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羟甲基芬太尼是国际承认为最好的μ受体激动剂之一。在阿片受体的分离纯化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是国际上纯化成功的少数单位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守贤

  

  方守贤(1932.10.28-2020.01.19),加速器物理学。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科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实验室主任。

  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存在着一种由于自由振荡而引起的不等时性现象。1983~1986年参加BEPC储存环设计。1986~1992年全面领导BEPC工程建设、运行及改进,整机性能在国际同能区的机器中占领先地位。近期从事强流质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前沿领域研究。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方华

  

  李方华(1932.01.06-2020.01.24),物理学家。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

  20世纪60年代提出校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方法,借此测定了晶体中的氢原子位置。70年代合作建立了衍射晶体学与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相结合的图像处理技术,用此测定了多种微小晶体的结构。80年代提出一种高分辨电子显微像衬度理论,是上述技术的理论依据,也是首次观察到晶体中轻原子锂的理论指导。近十年建立了测定原子分辨率晶体缺陷的图像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半导体和超导体材料。

  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孙儒泳,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段正澄,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周同惠,中国工程院院士、公路工程专家沙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工程学家蒋亦元5人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儒泳

  

  孙儒泳(1927.06.12-2020.02.14),生态学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从而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常年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撰写和参与撰写的专著、译著、高校教材等共16种,所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获第二届高校教材评审全国优秀奖和1992年全国教学图书展一等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

  

  段正澄(1934.06.15-2020.02.15),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专家。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一直工作在一线,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国家重要需求的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1996年,他将机械科学与放疗医学相结合,研发了国际首台全身伽马刀。1999年,由中国“原创”的世界首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马刀问世,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同惠

  

  周同惠(1924.11.08-2020.02.23),分析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与中草药活性成分分析的基础研究,开展药物代谢及代谢产物的鉴定与分析方法的研究。领导研究建立了运动员禁用的五大类100种药物的分析及确证方法,筹建了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兼任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

  

  沙庆林(1930.05.07-2020.02.23),公路工程专家。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57年于莫斯科公路学院获副博士学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设计施工和科研。1980年后主持6.5、7.5和8.5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重型压实标准,路面设计理论,典型结构和可靠度设计等重要成果有大量创新和巨大经济效益。成果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修建模式。参加2千公里高速公路设计施工指导。2008年研究成功国际领先的粗集料断级配设计与检验方法及新施工工艺,为我国长寿命路面奠定技术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亦元

  

  蒋亦元(1928.11.17-2020.02.24),农业机械化专家。1950年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同年10月到东北农学院(今东北农业大学)任教。1957年-1959年在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进修,1982年-1983年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访问深造,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突破了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创制摘脱同时切割搂集秸秆成条铺的快速水稻(小麦)联收机,并研制出气吸式割前摘脱禾本科牧草籽联合收获机;指出了相似理论中G.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的重大缺点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首次提出并证明可以具有不同形式,使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3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专家李道增,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4人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津生

  

  宁津生(1932.10.22-2020.03.15),大地测量学家。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场逼近理论以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他主持完成的180阶和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建立了当时我国自己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地球重力场模型。近10多年,投身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

  

  李道增(1930.01.19-2020.03.19),建筑学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后留系任教,曾任清华建筑学院第一任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坚持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发展出了“新制宜主义的建筑观”。擅长剧场设计,北京天桥剧场、中国儿童剧场、新清华学堂等均为其代表作。出版了长达150万字的巨作《西方戏剧·剧场史》,成为国内首部跨戏剧与建筑两个学科的学术专著。1980年,开设环境行为学、西方剧场发展史两门研究生新课程,填补了国内空白。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俊

  

  周俊(1932.02.05-2020.03.27),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1958年从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一直在昆明植物所工作。曾任昆明植物所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率先在国内系统地开展植物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研究,对人参、重楼、天麻等属的100余种植物三萜、甾体、酚类、环肽、生物碱及配糖体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新化学成分500余个,研究了植物系统及地理分布的关系,编著出版了《橡子》和《中国油脂植物》。所研究的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成果已实现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创立了我国植物化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

  

  卢世璧(1930.07.08-2020.03.28),骨科专家。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所长,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研制了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并应用在临床;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在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等。他先后参与了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营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是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郁铭芳

  

  郁铭芳(1927.10.3-2020.04.12),化纤专家。1948年毕业于上海私立东吴大学。曾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东华大学教授、博导。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代,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0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在反复论证、多方准备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关于喷丝成布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建议。

  5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张乾二,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相继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

  

  张乾二(1928.08.15-2020.05.03),物理化学家。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则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闭合表达式,为簇骼多面体分子轨道的构造和计算的统一处理提供了可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卫星

  

  万卫星(1958.07.01-2020.05.20),空间物理学家。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 1989年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电离层物理、电离层电波传播、高层大气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在电离层与大气层的耦合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系列成果。从实验观测中发现了我国电离层扰动的主要地域特性,提出了青藏高原的地形隆起及相关的低涡天气是我国行进式电离层扰动重要激发源的论断。

  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肇元

  

  陈肇元(1931.10.01-2020.06.25),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留校工作。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爆炸、撞击作用下防护结构性能与设计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研究,取得成果有许多纳入国家设计规范或用于重要工程,在研究推广现代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和土钉支护技术,并编制相应结构设计施工规程的工作中也取得显著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碧莲

  

  肖碧莲(1923.10.31-2020.06.30),生殖内分泌专家。1949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59年原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60年代在我国开展研制口服避孕药的低剂量和合理配伍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其后从事各种激素避孕药具的临床作用机理研究,为临床应用和探索新的避孕途径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病毒学家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与地貌学家李吉均,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郑守仁5人先后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

  

  许其凤(1936.01.05-2020.07.02),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曾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

  

  童秉纲(1927.09.28-2020.07.09),流体力学家。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

  

  曾毅(1929.03-2020.07.13),病毒学家。195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1973年开始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使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从20-30%提高到80-90%,挽救很多病人的生命。从1984年起开展艾滋病毒(HIV)和艾滋病(AIDS)的研究,证明1984年HIV已传入我国。1987年分离到第一个中国的HIV-1毒株。建立了HIV的快速诊断方法。1993年当选为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

  

  李吉均(1933.10.09-2020.07.21),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曾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

  

  郑守仁(1940.01.30-2020.07.24),水利水电工程专家。196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专业。长江水利委员会原总工程师,1994年至2017年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兼三峡工程设计代表局局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后负责乌江渡、葛洲坝导流、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1994年起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他长驻施工现场,及时解决许多与设计有关的技术难题,为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及围堰设计施工、隔河岩工程质量优良、提前一年发电和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作出了贡献。

  8月,中国科学院院士、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

  

  曹楚南(1930.08.15-2020.08.27),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专著《腐蚀电化学原理》从平衡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多电极系统和多反应耦合系统的电极过程动力学等方面论述了腐蚀电化学的特殊规律。从理论上导出了概率公式和电化学噪声的谱功率密度方程式提出了利用载波钝化改进不锈钢钝化膜稳定性的思想并为国内外实验证实将定态过程稳定性理论引入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使EIS理论有重要发展发展了研究腐蚀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

  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陈定昌,中国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英,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戴元本4人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

  

  陈定昌(1937.01.30-2020.09.07),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曾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二院院长、二院科技委主任。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

  

  李东英(1920.12.14-2020.09.22),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高级工程师。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持研究成功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显著;并长期从事我国稀土的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作;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

  

  张新时(1934.06-2020.09.24),生态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1985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揭示了我国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2)提出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带性”与高原对中国植被地带分布作用的重要论点;(3)提出了较完善与规律性的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与类型;(4)发展群落生态分析系统并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与结构,对现代生态学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5)采用信息科学先进手段与理论将中国“气候―植被关系”与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

  

  戴元本(1928.07.31-2020.09.26), 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奇异位势和非定域位势的瑞奇极点理论、层子模型研究、非交换群规范场论中费密子的电磁形状因子的高能渐近行为和重强子物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刘若庄,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专家张俐娜,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学家保铮,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建设奠基人文伏波,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心血管病专家陈灏珠5人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若庄

  

  刘若庄(1925.05.25-2020.10.08),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50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化学键理论及计算量子化学研究。早期曾作氢键本质研究和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1980年以后主要从事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对加成反应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基可以改变反应物间作用能本质并影响反应机理的新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俐娜

  

  张俐娜(1940.08.14-2020.10.17),高分子物理化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63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获日本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赴日本大阪大学任客座研究员。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天然高分子材料与高分子物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突破了高分子加热溶解的传统方法,利用NaOH/尿素水溶液低温成功溶解了纤维素和甲壳素,开创了高分子低温溶解的技术及新机理;在此基础上,创建出一系列基于纤维素和甲壳素新材料,并阐明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由此开辟了构筑天然高分子材料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

  

  保铮(1927.12.01-2020.10.21),电子学家。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

  

  文伏波(1925.08.04-2020.10.28),水利工程专家。194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委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早期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和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设计,参与组织编写《平原地区建闸设计手册》。1957年至1982年作为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主要负责人,参与了工程设计建设的全过程。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优质工程优秀设计奖。1984年至1990年负责组织编制长江流域规划综合利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

  

  陈灏珠(1924.11.06-2020.10.30),内科心血管病专家。1949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内科领域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临床方面造诣很深。在国内率先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腔内超声检查诊断冠心病,率先用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率先研究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

  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育种专家侯锋,中国科学院院士、相图与热力学专家金展鹏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

  

  侯锋(1928.2.3-2020.11.7),蔬菜育种专家。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瓜育种带头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针对黄瓜生产中多种病害的威胁,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难关。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展鹏

  

  金展鹏(1938.11.06-2020.11.27),材料科学技术专家。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1963年中南矿冶学院金属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南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相图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研究。发展了结构特点不同的相的热力学模型和相图优化计算方法,构筑了一系列金属合金、氧化锆基陶瓷及人工晶体材料的相图。发展了研究相图等温截面和等温四面体的多元扩散偶方法,实现用一个试样获得三元相图等温截面及无扩散亚稳相转变区等信息。

  编辑|宗华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图片故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