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建党伟业》:一百年前,他们风华正茂

《建党伟业》:一百年前,他们风华正茂
2021年01月07日 08:12 山西晚报

  原标题:《建党伟业》:一百年前,他们风华正茂

  

  本栏目由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晚报社主办

  初中历史教材里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描述是这样: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寥寥几句文字也许不足以让今天的我们想象一百年前,浙江嘉兴正值暑热的南湖上,漂荡一条并不起眼的游船,十三名意气风发操着不同地域方言的年轻人在这里为中国的未来,也为自己的理想寻找答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选择了共产主义信仰?为什么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辉煌百年背后的“密码”又是什么?电影《建党伟业》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影片开始于风雨飘摇,又酝酿着时代巨变的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但是并没有完成国家独立的历史任务。随着袁世凯篡夺政权,妄图复辟帝制,孙中山流亡海外,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反倒是革命之后纷至沓来的各种思潮、各种主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不知何去何从。

  民族精英怀揣着各种救国的理论和舶来的“主义”纷纷登上历史的舞台,在相互砥砺和思想冲撞中苦苦寻找中国的出路:宋教仁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力主政党政治责任内阁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医生”;陈独秀在北大红楼的演讲迸发着共和的豪情,痛斥复辟,大义凛然,倡导民主,振聋发聩;作为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者,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为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对决展开激烈论辩;辜鸿铭则认为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心里的辫子则是无形的,不能借推崇新文化埋葬旧文化;青年毛泽东放弃了登上开往法国的客船,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问题比哪儿都复杂,简单地照搬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站在千年辉煌荣耀与近代百年屈辱的交汇点上,“五四”运动轰然爆发,数百万青年学生和工人最终走上街头,踏上了救赎国家、救赎民族,乃至救赎自我的道路。

  作为一部直面历史的大群戏,上到皇帝,下到庶民,从巴黎和会,到军阀混战,有派系斗争,也有思想辩论,要把这么庞杂的事融合在一部100多分钟的电影里,本身就很困难。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要展现,但如果完全靠镜头的快切,组合,就有罗列的嫌疑,如何让这些只能点到为止的历史和人物在电影中鲜活起来,是这部电影创作中的最大难点。依据历史合理想象,在想象中再现鲜活的历史细节,在细节中让历史和人物丰满起来是这部电影成功的秘诀。电影在溥仪退位和袁世凯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两场戏中都设计了大雪的天气。一个是幽暗的大殿之上,殿外大雪纷飞,殿内隆裕皇太后拉着年幼的溥仪,在孤儿寡母的悲凉中宣读退位诏书,不禁让人联想到当时整个中国之羸弱。另一场戏中,满天大雪,面对日本人的嚣张气焰,袁世凯亦感到很愤怒,当面斥责日本政府的不轨勾当。但是当日本人承诺协助其成为中国皇帝时,袁世凯看向门外在狂风中杂乱飞舞的雪花,通过影像,让观众感受到其内心的冲突、纠结和不平静,暗示了他最终的妥协。在充分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对细节展开艺术的想象和再创造,让人物和事件都变得更加丰满、立体,营造出艺术的真实。

  跟随电影全景式回顾近代史、革命史、建党史,沉浸式体验那段动荡、峥嵘的岁月,真实感受早年马克思主义者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流变。在历史的十字街头,是什么让那群风华正茂的青年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信仰?自然有了答案——是年轻的热血激发了救国的理想,是革命的失败激发了求索的信念,是历史的必然呼唤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人民的力量选择了中国的方向。我们都知道那群走出一大会场的年轻人,之后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有人轰轰烈烈,有人默默无闻,有人坚守信仰,有人臭名昭著,电影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却也埋下了历史的伏笔,让观众在扼腕叹息之余,亦仿佛置身于当年大浪淘沙的社会大变革中。

  历史的力量在于历史本身能够发声,鉴古知今;电影的力量在于好的电影能够寓教于乐,引人思考。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先后开启了“史诗气质+全明星阵容”的红色经典电影创作新模式。《建党伟业》摆脱了传统的、简单的、非敌即友的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选取了民族的、历史的叙事视角,采用了多线索的叙事方法,为我们展现了自1911年到1921年这10年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变化。第一条叙事线是这十年里重大历史事件的串联,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第二条叙事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加入新军到参加中共一大;第三条叙事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发生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各种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

  通过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全景镜头和高动感近景镜头的组合,加上平均80秒出现一位明星的倾情演出,以及波澜壮阔的场面调度和生死一线的矛盾冲突,成就了一部融史诗性、文献性、故事性、青春性、思考性、探索性为一炉,将革命题材和历史题材、意识形态与家国情怀、高票房和主旋律、娱乐与艺术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电影作品。

   王姝

历史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