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爱之名的伤害,以流俗构筑的围城:中国教育何以偏航
“鸡娃”“内卷化”“军备竞赛”……全社会弥漫着浓烈的教育焦虑情绪,并转化为一种日益强烈的教育疼痛:孤独、苦闷、抑郁,患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孩子愈来愈多,相关研究机构曝出的数据令人震惊,中小学生自杀率也呈现上升的势头。
严酷的事实在拷问着中国教育,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
生命犹如一叶孤舟,漂泊在看不到航标的岁月之河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其载沉载浮的颠簸不前,只是其突兀而至的瞬间倾覆,却未曾深究,这些启航的生命之舟在颠簸之中、在倾覆之前经历了什么样的迷茫和煎熬。如何遵循生命发育的节律,把握认知发展的规律,前瞻社会进步的趋势,去探寻求解:我们的孩子在何时迷失,中国的教育在何处偏离?
1
呵护生命的本真
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培育自由、全面、有个性发展的人。
生命展开的是多样的可能性和无限的丰富性:自然的感知、知识的汲取、人际的融入、思维的成长、情感的润泽、意志的磨炼、审美的涵养、德性的生成、公民意识的淬炼、社会文明的濡染……教育育人,就是要把一盏盏智慧之灯点亮,将一叶叶生命之舟放流。
而在现实的种种压力下,教育却常常忽略了它的人本功能,背离了它的育人初心。
哪一家父母不在疼爱自己的孩子?然而,恰恰是在爱的名义下,许多父母只求孩子学业的优秀,罔顾孩子身体的健康。最深切的爱意,往往转化成最深重的伤害。
哪一个孩子不在迷恋自由的童真?童年只有一次,玩是孩子的天性。会玩的孩子更聪明,有玩的教育更有味。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恰恰是超前的读书认字、无度的课外辅导和难有喘息的直升机式管控。最投入式的尽责,往往衍变出最专断的剥夺。
哪一份文件不在提倡素质的提升?强势推进的五育并举,指向的正是综合素质。如体育,有益于学生顽强意志和竞争精神的磨砺、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育,所以,不少名校将体育赫然列为学校的第一科目;如美育,有助于充分激发孩子们充沛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陶冶孩子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质,所以,有不少日渐凋敝的乡村学校正是在美育的传播中重获了教育的生机;亦如劳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劳动的艰辛滋味,感受劳动的创造价值,认同劳动者的平等尊严。
然而,在升学率导向的社会攀比中,言之谆谆的素质教育,或被有意地束之高阁,或被精巧地纳入应试教育的套路之中。最响亮的口号,往往停留在了最粗浅的表面。
原本五育相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开展,同样可以为学校的智育创设更生动的学习场景,开拓更丰富的学习样态,生成更蓬勃的学习动力。我们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坚守单一的应试思维,非要将孩子们活泼泼的生命纳入一个个日益狭窄的成长茧房呢?
2
解放生命的生长
生命的本质是生长而不是复制。生长是一种发育,它呈现的样态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是来自外界的期望太高、干预太多、压力太大。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把尊严感和自信心还给孩子,把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自主生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充分释放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更顺利地发现自己、打开自己、成就自己,这是人才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中国教育的迫切课题。
独立思考是自主生长的基点。
这恰恰是中国教育中的薄弱一环。以往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习惯于以标准化答案检验的考评,习惯于以灌输型、注入法、句读式承续的传道受业解惑,已经远远跟不上今天孩子们自主生长的进程。他们呼唤的是有温度、有光泽的教育,是可参与、可探究的学习。教育培养的是能够顺应大势托起未来的人才。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时期,自主创新的历史使命,在热切地召唤着大批更具自信心、成长性和创造力的时代新人。
独立思考的要义,是问题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生长。
问题性思维,注重的是求知。求知的起点是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正是我们手中握有了许多这样的问号,并努力地将这些问号展开,我们才能敲开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一扇扇大门。报章多有介绍,以色列的小学生放学回家时,妈妈常常问起的是:“孩子,今天你在学校里有没有提一个好的问题?”一个国家的问题思维,首先从家庭抓起,从娃娃抓起。
批判性思维,注重的是反思。它召唤人们摆脱思想的迷信,不唯上,不唯书,也不唯众,从传统的约束、教条的框套和权威的笼罩中解放出来,在事实和逻辑的基础上,在理性和自由的加持中,在审辩式和建设性的评判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探究。同时,努力在开放、多元、包容的视界中去倾听、去汲取、去提升。
创新性思维,注重的是超越,是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开辟新的路径,求解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立论。
从小培养创新性思维,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是鼓励和包容,是增强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开拓思维空间。我们的教育,切不可迟滞于僵硬的、固化的和单向度的模式,在片面化、浅碟化和庸俗化的规训中,折断孩子们思维的羽翼,遏制孩子们探索的欲望,熄灭孩子们思想的火花。校园里发生的一些悲剧,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沉痛的教训。
3
充盈生命的力量
知识、能力、素养,标示着教育不同的向度。中国教育所期寄的转型,正是从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从素养的视角看去,如何去充盈孩子们生命的力量呢?
信念是生命力量的源泉。
生活不会是一马平川。我们能不能跨越路途中那些沟坎,能不能迎面岁月中那些凛冽?先得问一问自己:我们有没有坚定的人生信念?
信念是一种目标的锚定,一个梦想的践行。它会使你更加清醒地反思曾经的失败,更加坚韧地承受现实的艰难,更加坚定地担当未来的沉重。
犹记得当年一篇报告文学中描述甘肃会宁的学生在那曾是一个苦甲天下的地方,创造了名震全国的教育奇迹。支撑他们的就是一种信念:抓住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每个人的面前就是一堵巨大的绝壁,读书就是绝壁上垂下的那根唯一的藤索,攀援而上,挑战成功,就是另一种人生。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今非昔比。我们已经从贫穷迈入小康,生活无虞中的孩子们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保有何种信念?
价值是生命力量的引领。
今天,家庭、社会塞给孩子们形形色色的“成功学”,大抵跳不出“名利”二字。
于是,我们看到了湖南高分考生钟芳蓉填报北大考古专业引发社会舆论的大量质疑:像她那样的乡村留守家庭,为什么不选择“钱途”更好的如经管之类的专业?于是,我们听到了当年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万般感叹:我最优秀的学生都跟我说要去金融公司,现如今的中国教育为何铜臭气息这么浓厚?
我们自然都追求利益,但比利益更难得的,还有对精神的张扬承载的价值。我们自然都追求成功,但比成功更宝贵的,还有对社会的发展传输的意义。我们自然都追求幸福,但比个人幸福更重要的,还有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社会的关怀。否则,我们很难有道德的坚守抵抗诱惑,很难有强大的动力走得更远。网络上的“小镇做题家”们何以有浓重的人生倦怠,多是在发展竞争、名利攀比的羁绊中,迟迟走不出一己狭隘的悲情和流俗构筑的围城。
情感是生命力量的润泽。
当下的学校教育,一直强调的是知识学习,倾斜的是认知能力,忽略情感能力的培养,给身心发育中的孩子们留下了太多成长的缺失。
一个人的情感,是其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将深刻地波及其性格的养成、生活态度的成熟和社会行为方式的选择。现实的焦虑和未来的迷茫,心理的冲击和情感的疼痛,自是生命成长中的必然经历。当我们读懂了生命中的尊重和敬畏,感悟了人际间的共情和感恩,增进了对生活更多的理解和热爱、对社会更多的责任和关怀,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坚强和从容,就会更容易从失望、惶惑的情绪缠绕中,从彷徨、沉沦的成长困境中挣脱出来,实现精神的疗救和心灵的升华,成就一个更成熟更优秀的自己。
呵护健康、快乐、多彩的童真,解放自主、独立、创新的生长,充盈信念、价值、情感的力量,可以帮孩子看清岁月长河中那些引领前行的航标,一叶叶生命之舟就可以扬起风帆,更为通畅地驶向那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远方。
特约撰稿:苏北
热门推荐
新浪热榜
微博/微信扫码去APP查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