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华春莹“加班”回应的这件事 也令外国网友愤怒

华春莹“加班”回应的这件事 也令外国网友愤怒
2021年05月10日 21:39 参考消息

  原标题:锐参考 | 华春莹“加班”回应的这件事,也令外国网友愤怒

  参考消息网5月10日报道(文/董磊) 

  5月9日本来是一个休息日,外交部没有例行发布会,但是发言人华春莹还是加了个班,第一时间对阿富汗连环袭击做出回应。

  如此重视程度和迅速反应,可见此次袭击事件的严重性——据CNN最新报道,这起发生在阿富汗喀布尔一所女子学校门口的连环爆炸,至少已导致85人死亡、147人受伤,伤亡者许多是11岁到15岁的学生。

  而在中方回应中,“震惊”,“强烈谴责”也成为主要关键词。

  “中方对有关袭击感到震惊,强烈谴责这一暴力行径。”华春莹这样表示。

  接下来,她的一番话更意味深长:近期美国突然宣布完全自阿富汗撤军,导致阿富汗多地接连发生爆炸袭击事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威胁阿富汗和平稳定与人民生命安全。中方呼吁外国在阿部队切实考虑阿富汗和地区人民安全,以负责任的方式撤离,避免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更多动荡和苦难。

  这番话的指向性,显然也是明确的。

  香港《南华早报》解读称,中方认为美军不负责的撤军应当为这些阿富汗女孩的丧生负责。同时美国《新闻周刊》以及CNN等也将阿富汗近期频繁的恐怖袭击以及冲突与美国突然的撤军决定联系在一起。

《南华早报》截图《南华早报》截图

  数据最有说服力。据阿富汗内政部统计,自拜登4月14日宣布正式撤军决定后的两周,阿富汗政府军与塔利班的战斗激增,战火在24个省延烧,约有120名阿富汗政府军官兵、65名平民和300多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在冲突中丧生。

  路透社援引阿富汗一些高级官员的话说,随着外国军队撤出,塔利班正在炫耀武力。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无人认领的恐怖袭击事件,并造成大量军警、平民伤亡。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对阿富汗政府以及塔利班都不信任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在积极筹建或者壮大自己的武装。另有迹象显示,内外部极端势力也正重新向阿富汗集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阿富汗境内活跃的恐怖组织已有20多个。

  报道指出,所有不断加剧的血腥冲突以及潜在战争风险的大背景是,驻阿美军以及北约军队正“昼夜不停”地撤走。

  美国及其北约盟国突然撤离,留下一个塔利班、阿富汗政府、争夺权力的各派军阀以及多支恐怖组织相互交战的国家,撤军行动正成为更多血腥冲突的催化剂。此外也有专家警告了域外国家插手阿富汗事务而爆发代理人战争的风险。美军的C-17运输机群后面的背景由硝烟、废墟、鲜血以及哭喊交织而成。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网友在爆炸案评论区中,表达出对美国不负责任甩手走人行为的不满,呼吁美国向阿富汗人民负起责任。

  “拜登总统以及那些支持撤军的人应该为这些女学生之死负责。”

  “现在美军撤走了,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这样的悲剧发生,这对阿富汗人民而言就像是一种诅咒。”

  而来自世界范围内的谴责,又很难不让人想到,在这场“美国最长战争”的初期,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是何其志得意满,自认可用武力征服这个“帝国坟场”,但后来人们看到的,却是阿富汗安全状况每年都在恶化,以及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以不断增兵作为的回应。

  “无所不用其极后,美国终于意识到,他们与历史上那些被埋葬于此的其他帝国并无不同,拜登丢下一句‘我们实现了目标’这种可能谁都不信的话,美军甩手走人了。”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题为《美国和其他帝国一样要退出阿富汗了》的评论文章称,这种不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撤军是大胆且鲁莽的举动。

  正如布鲁金斯学会指出,美军及其北约盟军完全撤出后,当下正在进行的阿富汗内战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更加血腥、漫长的战争,且没人能知道会持续多久。

  当被问及美军撤走后阿富汗军队能不能挺住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也只是说:“坦率地说,我们还不知道。”在花费数万亿美元打了20年仗,并直接导致3万多平民死亡、6万多平民受伤、约1100万人沦为难民之后,美国含糊的不仅是阿富汗政府军的未来,也有阿富汗未来的命运。

  虽然喀布尔连环爆炸案是一次震惊了世界的血腥袭击,但同时也仅仅是最近阿富汗动荡局势中的具有标志性的一起袭击,随着更多的美军加速撤出,更多、更严重的冲突正在上演或者准备上演。

  流血和牺牲能否给美国长期以来执着于输出战乱的干涉主义带来警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恐怕仍然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