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曹县汉服生意背后:“不是所有的生意人都挣了大钱”

曹县汉服生意背后:“不是所有的生意人都挣了大钱”
2021年06月05日 07:14 新浪新闻综合

  原标题:曹县汉服生意背后:“ 不是所有的生意人都挣了大钱”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王登海菏泽报道

  曹县,原本是山东省西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却在过去一个月多的时间里,在互联网上突然火爆,还激发了网民的造梗热潮,关于曹县的段子层出不穷。

  对此,曹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惠民作出回应称,“短视频比较火爆,有正面宣传,也有哗众取宠的,甚至出现了‘北上广曹’,这是网络上的调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里面至少表现出两层意思,一是大家非常关心来自家乡的信息,关注家乡的发展;二是家乡的变化确实大,甚至有点让大家不敢相信。”

  拨开热梗浮云,曹县的火爆绝非偶然。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曹县实地采访了解到,拥有171.33万人口的曹县拿下全国三分之一的汉服市场份额,全县有淘宝村150多个,仅次于义乌,成为全国第二大淘宝县。

  不过,与互联网世界的喧闹相比,曹县有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需要应对,如何在产业升级中取得更大突破,是曹县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从卖戏服走出来的淘宝村

  6月初的曹县,已经快要到了丰收的季节,四周被麦田包围的大集镇在“六一”儿童节前也迎来了最繁忙的时刻,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这个“六一”儿童节,演出服饰领域中的军装供不应求。

  “没有想到,今年的军装、八路军演出服如此火爆,刚开始29元一件,后来价格一直上涨,到了79元一件仍然供不应求。”一家从事演出服饰的店主告诉记者,由于担心受疫情影响文艺演出活动相对较少,大多数商家备货不足,然而,火爆的市场,让他们猝不及防。

  行走在大集镇狭窄的街道上,人来车往,好不热闹,街道两边是低矮的门面房,上方的广告牌大多与布料、印花、绣花、辅料、汉服、演出服挂钩,随便进入一家才发现别有洞天,里面几百平方米的厂房,有的堆满了各种布料,有的放满了机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集镇就有不少村民从事影楼布景、影楼服装的生产,在农闲时节,村民们做好服装后拿着成品,跑到全国各地去推销。

  “最早开始在互联网上尝试销售的人中,丁楼村村支书任庆生和其妻子周爱华比较早,他们第一单就卖了2000多块钱,比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要高。”曹县电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张冰介绍,自此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因为借势电商平台,大集镇几乎家家户户都开起网店来,承包了中国七成演出服,奠定了其“中国最大的演出服生产基地”的位置。

  张新民(化名)告诉记者,前5年是大集镇的服装产业发展最为猛烈的时段,在很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形成了辅料、配件、布料、设计、加工、电商服务、物流等相关配套的产业链,现如今已经接近饱和,利润下滑非常明显。“早些年,一件衣服赚上十几二十元钱,很正常,现在已经没有那么高的利润了。就拿印花来说,早几年8块多钱一米,现在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块多钱一米了,当然,印花的工艺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也绝不像网上所说的那样,在大集镇做生意的人都挣了大钱,做生意有赚就有赔。”张新民告诉记者,做演出服饰有时候就像押宝一样,有赌的成分,首先要备货,几十万上百万的原材料一旦积压在手里肯定要赔钱,但是只要卖出一个爆款,就能挣钱。

  “受到疫情影响,也有商户出现了亏损的情况,就拿我们绣花来说,去年基本没有多少订单,今年的演出服又以军装为主,也用不到绣花,大集镇的不少绣花机都处于停工状态,有些人已经开始低价转让绣花机,转让不出去只能卖废铁。”张新民继续说道。

  转型在即

  “六一”儿童节过后,大集镇的演出服饰又进入了淡季。不过,汉服的生命力依旧顽强。

  近几年,随着汉服圈子的迅速扩张,曹县原本成熟的服装产业链迅速转到汉服生产,通过仿制爆款绣花女装打入低端市场,填补市场空白。

  “演出服饰一般都是一次性商品,质地轻薄,客户对质量方面的要求也不高。”据当地汉服生产商介绍,刚开始曹县的汉服经营者还是按照演出服饰的生产理念,以量大价低为主,直接将上千元的汉服价位,拉到了100多元低价。

  数年之间,曹县成为继杭州、成都、广州以外的第四大汉服生产基地。曹县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曹县汉服电商销售额近19亿元,约占全县电商总销售额的10%。拼多多平台大数据显示,全国汉服销售排名前2000家网店,就有1200家来自曹县,是中国最大的汉服生产基地。

  然而,在大集镇,很难找到与汉服相关的元素,也几乎没有人穿汉服,唯一能跟汉服沾边的,就是街边那些卖绣花线和缝纫机等服装设备的店铺。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县演出服饰、汉服形成产业集群的同时,其深层次的问题也日益明显。“大部分电商商户只卖衣服而不设计加工,缺失自主品牌和核心生产技术。”也正因此,在汉服圈内,山寨、抄袭、价格低、质量差等成为曹县汉服的“标签”,甚至招致诉讼。

  “汉尚华莲”是知名的汉服品牌,曾经就因为被抄袭,该公司直接带着律师团来曹县,一连告了多个曹县汉服商家侵犯版权,理由是这些商家的设计元素、整体风格、视觉效果存在抄袭汉尚华莲,且结果均胜诉。

  “他们在拼多多上一件汉服只卖50多块钱,我们的成本都要比这个高。”深圳市的一家汉服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两三年前,他们被侵权现象非常严重,一旦出现爆款产品,就会被人抄袭。“一件爆款的货品周期也就一两年时间,而通过法律诉讼的手段维护权利差不多要用一年的时间,如果是在淘宝的话,可以通过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发起维权与投诉,但是拼多多的话,就比较难,拼多多更偏向于保护商家的利益。”

  《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汉服用户中,选择100至300元价格汉服的比例最高,达到41.78%。而这一价位的汉服,大多来自山东曹县。

  “不仅抄袭外地的,本地商户之间也存在仿制侵权、相互压低价格等不当竞争行为。”一家汉服企业的经营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大集镇的汉服经营者多以家庭作坊为单位,其文化水平不高,版权意识不强。“在他们眼里,汉服只是一件赖以生存的商品。”

  在经历了被大牌商家投诉甚至吃了官司后,倒逼着曹县的汉服经营者开始重视原创设计,逐渐走中高端路线。曹县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曹县约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销售额占到全国同类市场的三分之一。

  现如今,在大集镇经营汉服的人群中,文化层次结构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其中,博士生胡春青返乡曹县卖汉服就是明显的代表。据了解,胡春青是曹县大集镇胡楼村里出的第一个博士,2018年中国科学院博士毕业后回到老家。夫妻二人开始了汉服创业。他的妻子孟晓霞设计制作的一件高端定制汉服,卖出了3.5万元的价格。

  原棉缺口大

  记者在曹县采访发现,大集镇服装产业的原材料大多来自外地。虽然山东属于三大棉产区的黄河流域棉产区,是传统棉花产业经济大省,同时曹县也是鲁西南地区两熟高效植棉区,但是曹县并没有有影响力的织布厂。

  “纺织厂倒是有几家,曹县百隆纺织有限公司比较出名,主要是将棉纺织成线,然后运输到外地,再织成布后运输到曹县。”记者在曹县采访发现,在支撑大集镇服装产业链中,缺少了织布的环节。

  记者在大集镇采访了解到,有不少在柯桥生产布料的企业直接将销售网点布局在大集镇,将柯桥生产的布料运输到大集镇进行销售,也有当地商户将柯桥、广东等地的布料,贩卖到曹县。

  “现在物流如此发达,把原料运过去织成布,可能要比就地建厂生产的成本还要低,再说,现在也没有产业基础,要建大型厂房,技术、人才都是问题。”曹县官方人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记者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发现,上世纪80年代,山东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为2356万亩,产量17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5%。然而,近年来,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严重萎缩,2020年 ,山东棉花种植面积224.35万亩,棉花产量18.3万吨,仅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

  数据还显示,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1332万亩到2016年的700万亩,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持续递减,在2016年到2019年之间,山东棉花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更是逐年递减,由2016年棉花种植面积46.6万公顷,产量54.8万吨,下滑到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16.9万公顷,产量19.6万吨。

  而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山东原棉供需缺口大的新闻也屡见报端。2017年时, 就有当地媒体报道,山东全省纺织业年消耗原棉300多万吨,占全国的37%左右,而自产原棉产量只有30多万吨左右,缺口270多万吨,只得通过购买新疆棉、竞拍国储棉和进口满足。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曹县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