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敢闯敢干!30岁的合肥高新区勇当“创新先锋”
央广网合肥8月30日消息(记者徐秋韵)这里曾是成片的农舍。
30年前,400多户农民、5万多平方米的农舍1个月内拆迁完毕,3个月内实现“五通一平”,以安徽建设史上的“深圳速度”扛起了全国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探索重担。
从1991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特区”起,到2021年,合肥高新区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三十年的时间跨度,三十年的创新高度。
合肥高新区建设的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书写了一部激荡三十年的腾飞奇迹。
如今,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创新引领核、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开展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前十位。
回望“十三五”,合肥高新区的成长与进步成为安徽省及合肥市创新跨越发展的缩影。
如今,这片179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了一座集产业、创新、教育、生活于一体的新城,就连周边房价也升了起来,成为最有投资价值的地区之一。
新时代,文化自信源自对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在新时代重新激活。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表示,合肥高新区要围绕“文化自信”开展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着力攻坚攻关。
从初生到而立再走向未来,它无畏而坚定。
实干:立足“深科技”
30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取得显著成绩。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
“听得懂”人话的鼠标、能够同声传译的会议速记本、“掌握”方言的电视遥控器、评估演奏者能力并在线教学的智能钢琴、能陪护儿童的机器人……像这样仅靠“声音”就能控制使用的智能产品,在合肥高新区“中国声谷”遍处可见。
在合肥西部的这片热土之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盛宴”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批批科大学子带着各自的科技成果,满怀报国热情地走进高新区,开始追寻自己的创业梦想。
科大讯飞作为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如今已成长为亚太地区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
被业界誉为“AI芯片第一股”的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让机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
维天运通,拥有全国最大的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和卡车资源,探索出了结合线上资源优势的线下服务模式;安徽推想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辅助诊断系统、全色光显公司研发的全色激光工程投影机、华米科技的运动健康数据库全球领先,类脑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集聚化效应进一步显现……
在高新区的“黑科技”领域里除了“中国声谷”,还有一个热词——量子。
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代表着合肥对前沿科技的无限畅想。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如今,一项项量子前沿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一个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正拔节壮大,量子科技已成为合肥高新区的响亮名片。
合肥高新区是省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高新区扎实践行“亩均产出为王”的效益理念,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居全国高新区第5位、安徽省首位。
市场主体增长势能强劲。通过强化双创培育和优化营商环境,园区市场主体实现倍增。截至2020年底,园区各类市场主体达到5.4万家,其中企业主体4.5万家,较2018年翻一番,未来三年计划再翻一番。
高新区高密度建设各类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底,共建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37个,国家级平台82个,位居全国高新区第3位;累计建设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创新组织37个,累计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近2000项。
2020年,合肥高新区级财政累计拨付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撬动全区研发总投入达189亿元,占全市51.2%;园区R&D投入占GDP比重为11.7%,约为省市的3.5倍,是合肥市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站稳创新之都的主要拉动力。
围绕“深科技”企业发展诉求,加快培育“深科技”企业,率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合肥高新区为国担当、彰显高新力量的应用之举。“深科技”企业成为推动合肥高新区跨越发展的重要动能,园区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深科技”企业107家,“深科技”企业填补国内空白技术37项。
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新区成为构筑国家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重镇”。
开放:向全球邀约
进入21世纪以后,合肥高新区在国家科技部“二次创业”精神指导下,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产权关系建立了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投资环境日益改善,招商引资局面趋好,区内把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界500强德国大陆集团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经过长达两年的商务谈判,2007年7月,德国大陆集团董事会决定选择合肥高新区作为其在中国的投资地。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大陆公司暂停了对合肥的投资,合肥高新区通过工厂代建、融资支持等方式支持项目发展,帮助大陆公司度过金融危机。
进入“十三五”以来,合肥高新区依托优势产业基础、发挥科教优势,加速融入全球发展分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制定开放政策、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推进投资贸易便利。
2016年,安徽(合肥)侨梦苑获批并落地合肥高新区。侨梦苑聚焦区域特色,凝聚华侨华人,深耕引资引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及海外留学人员,集聚400余家侨商侨资企业,产值近400亿元,探索出了一条“科技新侨助推新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挂牌,推出“自贸区服务专窗”“自贸区新经济应用场景”“自贸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为高新区带来了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标志着合肥高新区进入新一轮的、更加全面的对外开放阶段。
站在对外开放前沿,合肥高新区胸怀世界,邀请全球人才来到这里。
人才:聚焦产业创优平台
新时代,文化自信源自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聚焦产业,凝心聚才;创优平台,匠心“赋才”;精细服务,暖心留才。
合肥高新区优化合肥国际人才城运行机制,升级合肥国际人才网、合肥高新人才等网络载体,为各类人才提供户籍和出入境等“一站式”人才服务;建立科技产业服务联盟,吸纳引进上海外服、北京清亦华等21个专业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创新创业辅导、商业管理咨询等8大服务模块,服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和入区创新创业。
在提升人才安居水平上,合肥高新区建成创新公寓等人才配套用房近8000套,在建高端人才公寓600套,每年财政安排2-3亿元政策资金,向新入区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发放安居补贴,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项目,着力解决影响人才安居乐业的“关键小事”。
未来,合肥高新区将抢抓自贸区设立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和政策。加快建设国际人才城,打造国际化“人才之家”,创优人才发展环境。继续实施领航企业家培养工程,办好企业家大学,着力打造开放、创新、高效的人才发展环境。用好长三角“人才驿站”,加强与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联动合作,积极承接长三角优质人才资源。依托海外人才工作站和海内外校友组织,搭建海外优质项目孵化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
事在人为,天道酬勤。在合肥高新区建区三十年的节点上,新一代的高新人队伍更加多元,更加壮大,他们接过属于自己时代的这一棒。
三十载风云,改革激情永续,合肥高新区这名“创新闯将”,不断为“创闯”字经注入新内容,不忘初心、一往无前。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