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国家文物局发布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等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国家文物局发布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等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2021年12月01日 17:44 央广网作者: 央广网

  原标题:国家文物局发布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等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成果。

  

  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掘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年代距今约6700年至45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王永磊介绍,他们在良渚文化古稻田发现了由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以及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出土陶釜口沿、鱼鳍形鼎足、石刀、石犁残片等,一条被垫入田埂之中的独木舟让考古人员既惊喜又惋惜。

  “残长5.6米,最宽80厘米左右,可惜的是,独木舟的两端没有保存下来。”王永磊说。

  考古人员在稻田堆积中检测出较多水稻小穗轴、稻田伴生杂草等,水稻植硅体密度远高于一般古代稻田的认定标准。

  王永磊表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大规模稻田,起源年代早至距今6500年以上,一直延续发展,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高度发达的湿地稻作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技术,催生和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

  今年开展考古工作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是一处仰韶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遗址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围合,面积约30万平方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介绍,“九台”和宫殿式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也都前所未见。凡此都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显示陇东地区应当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就有630平米的“豪宅”了。通过韩建业的描述,一起来“看看”它什么样。

  韩建业介绍说:“第一期的大型夯土墙建筑F1,它的室内面积大约是630平方米,中间有一个隔墙把它分成前厅、后堂,隔墙上面有三个门,前厅有三排柱洞,后堂有两个直径1.5米的大柱础,中央有直径3.2米的火坛,它的墙体是用版筑法夯筑而成,宽度是1.5米-1.6米,残高是2.6米-2.8米,墙体和地面都有多层白灰面,地面下面垫有土坯。”

  南佐遗址还出土白色堆纹陶、白衣陶、白陶、黑陶、朱砂彩绘陶,大型彩陶罐以及大量水稻遗存,显示了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韩建业特别提到了发现的带塞盖喇叭口平底彩陶瓶。“(它们的)大小形制是统一的,高约60厘米,这个盖塞既可以盖也可以塞,很讲究,以前没有见过。”

  南佐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和早期国家起源的重大突破。“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韩建业说。

  圪垯川遗址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一处仰韶文化史家类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面积约8万平方米。它的发现,证实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区域,大型储粮窖穴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早期生业形态提供了实物资料。

  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是一处石峡文化聚落遗址,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等多个功能区。在墓葬区发掘66座墓葬,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高等级墓葬普遍随葬玉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锁强介绍:“(英德岩山寨遗址)是岭南地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对于深入研究岭南地区先秦聚落形态演变以及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年代距今8000年至4000年,发现了四个阶段面貌各异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证明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为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多元一体进程提供了珍贵资料。

  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通报的5项重要成果,展现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不同阶段新石器文化起源、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实证。

考古国家文物局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