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胜利闭幕。今天下午,国新办举行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修改情况吹风会。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介绍,两会期间,对从各渠道汇集的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汇总,逐条认真研究,本着能采纳尽量采纳的原则,对报告共补充修改92处,主要集中在稳经济、促创新、惠民生三个方面。
据介绍,今年两会继续以四种方式听取代表委员意见建议。通过视频连线、热线电话听取意见建议;通过会议简报、移动端小程序整理、汇集意见建议。
稳经济方面,涉及财政、货币、就业政策以及保供稳价、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等内容。比如,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有效支持方面,将“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补充修改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方面,补充了“加强灵活就业服务”“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等内容;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方面,补充了“继续做好能源、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工作”“打击哄抬物价等行为”。
促创新方面,涉及支持基础研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制造业发展等内容。比如,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补充了“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等内容;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方面,补充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方面,补充了“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提高应用能力”等内容。
惠民生方面,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比较集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服务等领域修改近30处。比如,在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补充“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内容,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补充修改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将“强化未成年人保护”补充修改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科技
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
向东表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对报告的科技创新部分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各方面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期盼。
在修改过程中增加“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的表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这一比重要提高到8%以上,2021年仅为6.09%。
增加“深化科技评价激励制度改革”的表述。评价机制是创新活动的“指挥棒”,评价机制改革一直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也是三年攻坚方案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是在继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的同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学分类评价体系。
此外,报告在修改中还补充了“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内容。
关键词:教育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介绍,今年代表委员围绕教育工作提出了不少意见建议,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终身学习等多个方面。
报告在修改中,增加“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表述。促进社会公平很重要的一点是保障教育公平,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其中应有之义。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要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同时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提供更多机会。
增加“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两句话。发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举措。报告修改后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教育相关内容,强调了“增强适应性”这个导向。
增加教师相关内容。重视教育、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改过程中增加了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内容,同时也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要求。另外,还补充了“专门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发展在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医疗
加强健康教育和管理,体现预防为主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健全医保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提出不少意见建议。
修改中,增加“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的表述。向东表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树立和践行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健康管理理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加强健康管理。这些内容已写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体现了预防为主的要求。
2021年11月16日,江苏淮安,大学生参加跑步比赛。图/IC photo
增加“逐步提高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的表述。当前,我国居民疾病谱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另一方面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流行水平。
增加“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的表述,还补充了“促进医防协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等内容,并作若干文字修改。
关键词:生育
强调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现有人口14.12亿,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等新形势。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围绕落实好三孩生育政策提出意见建议,报告在充分吸收意见的基础上,作了相应修改。
一方面,进一步强调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很多家庭关于生育问题的一大顾虑在于生了孩子没人照看。报告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前增加了“多渠道”三个字,就是要动员各方面资源扩大托育服务供给,包括: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等。
另一方面,充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容。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青年人就有可期的未来。报告结合意见建议补充“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创新发展老年教育”等内容,就是要让老年人基本生活更有保障,注重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就业
增加有关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
刘日红介绍,公平就业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第三章讲的就是公平就业。其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在实践中,各级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着力消除性别、户籍、身份等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总的来看,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越来越强。
3月3日,陕西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2届毕业生春季学期首场小型双选会正在举行。图/IC photo
报告强调“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等就业歧视”,并根据代表委员的意见,增加了有关学历歧视和公平就业环境等内容,反映了国家对公平就业的重视。
下一步,要不断完善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行为,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让广大劳动者有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量的持续扩大和质的不断提升。
焦点1
如何推动目标任务尽早落地?
向东表示,代表委员们对报告政策举措的安排总体表示赞成,希望能够及早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他介绍,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全国人大代表投票通过以后,就有了法律效力,下一步的关键是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目标任务,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首先是两会后进行任务分解。很快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把报告所列的目标任务清单化,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确保各司其职、抓好落实。
其次,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国务院将定期组织开展大督查和专项督查,督促检查重大政策和任务落实情况。
快到年底的时候,各部门通常还要对照年初的“责任书”“军令状”,看看承担的任务、约束性指标还有多少差距,是不是能够如期完成,如果差距比较大的话,就要想办法强化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这套抓落实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向东说,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对外公布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22项指标任务全部完成,这说明中国政府言必信、行必果,一定会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焦点2
如何保证转移支付更加精准?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2012年以来最大增幅。
向东介绍,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8.21万亿元,增长8.7%,主要是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专项转移支付7836.08亿元,增长4.7%,主要是加大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支出;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一次性安排专项转移支付8000亿元,用于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工作。
3月2日,江西赣州,金色春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图/IC photo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使得新增财力主要由地方使用,今年地方财政支出达到23.11万亿元,增加1.98万亿元,增长8.9%。新增财力下沉基层,将使基层在落实惠企利民政策上更有能力、更有动力。
为保证转移支付更加精准,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和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把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优化资金分配流程,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加大监管力度,盯紧盯牢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
焦点3
退税减税约2.5万亿出于什么考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这个力度远高于去年的1.1万亿元,是出于什么考虑?
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刘日红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制造业等行业以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需要出台新的减负政策帮助渡过难关、恢复元气。
为此,今年将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减税与退税并举,突出支持实体经济,重点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倾斜。
一方面,减税降费力度只增不减。另一方面,显著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现金流,从而助力稳就业、促投资、扩消费,对冲新的经济下行压力。
刘日红表示,减税降费是直接有效和公平普惠的惠企政策。“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8.6万亿元,有力降低了企业税负。我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也是下降的,从2016年的17.5%下降到了2021年的15.1%。减税降费对稳增长、保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放水养鱼”,支持市场主体由少到多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各类市场主体加速成长壮大,进一步筑牢税收增长基础,起到固本培元、涵养税源的效果。2013年以来新增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有效保证了财政可持续性。
新京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