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2022年04月24日 07:58 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天(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也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2周年纪念日。1970年4月24日,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宣告我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

  近些年,随着功能不同的各类卫星和航天器数量不断增多,所产生的空间碎片为后续发射任务的轨道规划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太空空间,我国将建设完善的小行星监测预警系统,确保太空中的航天器安全稳定有序运行。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近日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要开始完善建立地基天基对小行星的监测预警系统。这样我们既要编目,而且关键是要分析哪一些是重危型的要进行判断。第二个我们就是要研究探索相关的技术和工程,有没有可能解除这些威胁,我们要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和攻关。

  同时,我国还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组织编制近地小行星防御发展规划,开发近地小天体防御仿真推演软件并组织开展基本流程推演。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我们争取在“十四五”末期或者2025年、2026年实施一次对某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既进行抵近观测,又实施就近撞击,就改变它轨道进行技术实验,这样为我们未来人类真正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真正作出我们中国新的贡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另据环球时报2021年04月24日报道: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4月24日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透露的一个信息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中国未来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什么是小行星防御系统,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系统,目前中国在这一领域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呢?听老刘来和大家聊一聊。

  探测是小行星防御的基础

  先来看看航天日当天官宣了哪些关键信息呢?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致辞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个总在好莱坞灾难电影里出现的惊悚设定,真的会出现吗?其实,人类对于小行星撞地球这一发生概率极低,但危害极大的极端天文现象的研究一直在进行。老刘查阅资料后发现,目前包括美国NASA,欧空局等权威航天机构都在关注小行星防御技术的研究。老刘认为,小行星防御不仅仅是一国的问题,更是需要共享全球技术、资源、情报、数据的一个全人类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中方提出小行星防御系统是为全球提供更多共同保卫地球的方案与思路。

  早在2019年4月,国家航天局发布就发布《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确认了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要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达到探测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全面性突破,使我国小天体探测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4月24日下午,以“新起点新征程新愿景”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航天大会(ChinaSpaceConference)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介绍,我国小天体探测任务已经进入工程研制阶段。我国小天体探测器方案的探测目标,是一颗地球共轨天体2016HO3以及小行星带中的主带彗星311P。

  叶培建坦言,小行星探测还需要解决航天器长远飞行的动力问题、通信问题以及长达10年以上的地面管理问题。“每一个新的任务都会面对巨大的挑战,挑战越大,进步越大。”叶培建透露,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小行星探测就会选择降落采样。掌握了降落技术,就意味着将来如果有小行星撞击地球,我国可以直接接近并干预。

  只有充分了解它,才有可能进行防御

  探测小行星是为了取得一系列科研数据与工程成果,那拿到这些数据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哪些是可能为人类所用的小行星,并最大程度上预警可能对地球造成严重风险的小行星。这可能就是研究小行星的重要意义之一。

  叶培建认为,“实施小天体探测,对全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宇宙中的小行星非常多,仅太阳系中就有上百万颗。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可以更好了解宇宙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和生命的形成,从而得到更多科学结论。

  同时,小天体具有丰富的资源。“有的小行星可能是某种矿物类,有的小行星是水,人类或许能从小行星上获得地球缺乏的资源。”叶培建表示。在叶培建看来,小行星探测技术成熟后,我国就有能力在小行星飞临地球时,对其加以控制。

  中国专家提出小行星防御新思路

  目前国际上认为可能采用的行星防御一般是通过主动手段,其中包括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那中国在相关领域有哪些研究和技术筹备呢?

  老刘在查阅公开报道时发现,2020年9月的一个高端技术论坛上,一位中国航天权威专家透露,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研究起步不久。在小行星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该专家认为,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协调中心,组织协调小天体监测预警、危害评估、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理,牵头制定我国小天体防御体系的发展路线图。发展地基、天基一体化的小天体监测预警平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行星监测数据库,发布有关信息。

  他还建议布局小天体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小天体防御任务关键技术验证,建立小天体防御任务地面模拟实验室,并适时启动实施我国主导的小天体主动安全防御任务。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近地小行星防御基础研究。

  老刘还在一篇题为“应对小行星撞地球潜在威胁  中国科学家提出防御方案”的公开报道文章中发现: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一个科研团队,研究提出应对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的“以石击石”防御方案,为积极主动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潜在威胁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选项。

  据介绍,所谓“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可突破地面发射人造撞击体的运载能力和包络限制,通过在太空中捕获百吨级质量的岩石,从而显著提升撞击体质量,最终实现小行星防御效果的数量级提升。此外,“以石击石”行星防御方案还能融合小行星探测和行星防御,在行星科学方面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责任编辑:刘德宾

图片新闻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