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您知道吗?“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都源于北京

您知道吗?“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都源于北京
2022年05月08日 19:18 北京日报客户端

  走过百年的共青团,愈发朝气蓬勃、枝繁叶茂。

  是因为一代代的青年,在往昔岁月里赴汤蹈火、不计得失;在崭新时代中昂扬向上、挺身担当。

  红旗在手中传了又传,热血的故事讲了又讲。当团歌奏响,奋进有我,将青春向党,镌刻荣光。

  誓作“尖刀”与“钢枪”——

  “凭着热爱信念攻下重重难关”

  “假如你要认识我,请到青年突击队里来”……耳熟能详的悠扬歌声,唱响“青年突击队”这个镌刻着无尽荣耀的名字。68年光辉岁月中,它点燃了无数有志青年的奋斗激情。

  时光转回至1954年1月,寒风呼啸,北京展览馆建设工程进入到最“吃劲”的阶段。搭建展览馆工业馆拱顶支模的任务因强度大、工期紧,7个木工组没一个敢接。

  面对难题,各个班组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年轻人,自愿组成了一支18人的木工团,扛起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的旗帜。

  “玩儿命干!”年轻的突击队员们天亮上工,天黑后才吃饭休息,仅用181个工日便完成了原定478个工日的工程任务。当年的青年突击队团小组长徐金弟在采访中回忆说:“我们身上甚至连工具袋都没有,所有工具全都揣在衣服和裤子兜里,实在放不下的就只能用手拿。当时冷到什么地步?光着手拿钉子,手都和钉子粘到一起。虽然工具简单,但凭着一股子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信念,我们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一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带动了各战线成立青年突击队的热潮。同一年,20岁的北京建筑工人张百发,与其他11名年轻的钢筋绑扎工,成立了“张百发青年突击队”。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凭着这股劲头,张百发带领着突击队员转战友谊宾馆、工人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建设工地,参与了北京近百幢高楼的建设。

  李瑞环青年突击队、隋世忠青年突击队……就像一阵春风,青年突击队的精神席卷全国各行各业,围绕急难险重任务攻坚,发挥了“尖刀”与“钢枪”的作用。

  “用青年突击队的精神激励自己”

  在新时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青年突击队作为共青团的老品牌,继续传承着巨大能量。

  “您最近离过京吗?”“您是第几类弹窗?”……清晨7点多,石景山区老山街道玉泉北里二区第一社区的电话便不时响起,工作人员田蕊耐心予以解答。

田蕊(左)、张铄(右)在小区门口值守田蕊(左)、张铄(右)在小区门口值守

  “昨晚我就睡这儿了。”田蕊揉揉酸痛的肩膀笑起来,去年,她所在的社区抗疫青年突击队被认定为“北京市青年突击队”,这样的连轴转早已是她和同事们的日常。

  田蕊仍能回想起,疫情之初,社区电话被打得烫手,工作人员倾听、解释、安抚,一刻不停。接下来,便是披星戴月地守门站岗、为居家人员配送物资、为重点老人服务采买……而在大家看不到的背后,还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数据排查、随时响应。

张铄(左)在小区门口值守张铄(左)在小区门口值守

  “居民半夜被大数据弹窗,给工作人员打电话,我们必须马上给予解答和处理。大数据捕捉到的人员信息,派到我们这里的,也要随时将情况摸排清楚。”玉泉北里二区第一社区副书记张铄,同样是抗疫青年突击队的一员。自疫情以来,大伙儿能安心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每次好不容易陪伴家人,张铄都觉得2019年出生的“二宝”突然大了一圈儿、突然会走路了、突然会说话了……

张张铄在雪中值守张张铄在雪中值守

  在张铄看来,能评上北京市青年突击队是一项荣誉,而很多社区都在做着同样忙碌的工作,甚至比自己做得还好。“我们只是基层工作者的代表和缩影,大伙儿互帮互助,用青年突击队的精神激励自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

  志愿青年展风采——

  “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

  1993年12月,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铁道团委组织下,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起“青年志愿者”旗帜,沿着北京至深圳2400多公里的铁路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拉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序幕。

  这些铁路青年,佩戴着“青年志愿者”标志,在沿途120多个车站的站台上维持秩序、清理卫生,在三十余趟往返列车上扶老携幼、为旅客端茶送水。南来北往的旅客,第一次目睹了“青年志愿者”的风采。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

  光阴荏苒,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持续近三十个年头,开展了十三届评选表彰活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得到广泛传播。

“分小青”团队成员参与线下桶前值守志愿活动“分小青”团队成员参与线下桶前值守志愿活动

  在东城区东四街道,活跃着一支名为“分小青”的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去年底,他们的“分小青”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26岁的北京姑娘白雪,是“分小青”垃圾分类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核心成员之一。身为团干部的她,通过社区微信群、微信公号等发布垃圾分类知识、线下“周末卫生大扫除”以及桶前值守志愿活动信息,鼓励街道青少年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活动。

孩子们在参与“分小青”线上垃圾分类直播孩子们在参与“分小青”线上垃圾分类直播

  像白雪这样的青年,团队还有270多人。“分小青”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建起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开设垃圾分类公益大讲堂直播栏目。提升辖区居民的垃圾分类主动性,也拉近了居民和“分小青”的距离。

  据介绍,2021年团队开展了150场活动,已带动街道约35000人次参与到垃圾分类行动中。在白雪看来,志愿服务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文明风尚,以团员和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来做这个事很有价值。“大家用行动带动身边更多团员青年和居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贡献出了青年力量。

  亮丽青春绽冬奥——

  “你好,巴赫先生!”

  停下脚步、挥挥手、拱手说“谢谢”……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走到观众通道时,曾两次做出这样的举动。而他所致谢的对象,很快得到了“揭秘”——来自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

李世鑫在冬奥会上的志愿服务瞬间李世鑫在冬奥会上的志愿服务瞬间

  “太自豪了!”忆起当天那一幕,26岁的李世鑫仍难掩激动。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他,不仅参与了赛事全程志愿服务,还用手机记录下当时巴赫两次致谢的珍贵画面。“巴赫先生,在致辞结束后,从主通道往座席走,中途停下向我们致谢的。”

  而当越来越多志愿者认出巴赫时,大家都不断呼喊着“你好,巴赫先生!”现场气氛达到高潮。李世鑫也赶紧拿出手机,拍下这欢乐的场景。“能感受到自己的志愿服务被认可,也体会到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和技术官员对志愿者带着感情,有一种双向奔赴的感动。”

  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志愿者是一抹亮丽色彩。他们不少都来自各大高校,以主媒体中心来说,就有557名志愿者,“00后”占比70%。大家除了要保障好主媒体中心“志愿者之家”的正常运行,赛事前后,更多工作围绕在现场引导和各类服务来展开。“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有人有需要,我们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巴赫致谢的不只是当天在场的志愿者,更是所有为了赛事无怨无悔付出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基石,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成长。”今年6月,李世鑫即将毕业,他表示今后将会更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北京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