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国好邻居”今日回家:记住这段抗疫过程就行 不必记住我是谁

“中国好邻居”今日回家:记住这段抗疫过程就行 不必记住我是谁
2022年05月18日 11:17 新京报作者:田杰雄 王巍

  5月17日晚,张旭的微信名字后面,出现了一个新的动态:美滋滋。这是他从地坛医院出院后,到昌平一家酒店集中隔离的第七天,“核酸复查结果没问题,我就可以出院了。”此前,为了不影响自己居住的小区,独自在车内自我隔离超12小时的北京218号感染者张旭被网友称为“中国好邻居”。今日(18日)10点40分,张旭离开隔离酒店,回到阔别25天的家,这也意味着他的生活将重新归于平静。再回想起自己被称作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他觉得“这没啥伟大的,都是常规操作”,“记住这段抗疫过程就行,不必记住我是谁。”

5月18日上午11点,在冠华苑社区门口,邻居们欢迎张旭回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5月18日上午11点,在冠华苑社区门口,邻居们欢迎张旭回家。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病情像弹簧 你强它就弱

  在昌平区小汤山镇一家隔离酒店内,5月17日早上的这次核酸检测,对于张旭来说,多少是有点特殊意味的。数着日子,这是他从地坛医院康复出院后,在隔离酒店第七次检测核酸,“核酸复查没有问题的话,明天就能出去了。”出酒店前一天,新京报记者的电话那头,张旭声音大、底气足,带着藏不住的欢快和期待。

5月18日上午10点40分,张旭离开隔离酒店,踏上回家的路。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5月18日上午10点40分,张旭离开隔离酒店,踏上回家的路。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酒店的隔离生活,如在医院治疗的日子一样有规律。医生和工作人员来测核酸和体温的时间很早,约莫早上六七点钟,张旭房门外就会传来敲门声,“核酸要测两种,咽拭子和鼻拭子都要测。每天体温也是要测两遍的。”他几乎不太会赖床,一转身再走到房间里,困意就不大了。张旭说自己会在房间里转一转,走一走,没什么特殊的事情。在隔离酒店,开窗通风的时间段是固定的,张旭房间窗户的把手上还写着上下午的时间段,他猜测每个屋的通风时间都不一样,“这里是集中隔离,错开时间嘛,为的是防止交叉感染。”

张旭正在酒店隔离。受访者供图张旭正在酒店隔离。受访者供图

  做的最多的是喝水和简单的运动。“喝水会加快体内的代谢,无聊了呢,就锻炼锻炼,原地跑跑步。”张旭说,他会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做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他一直不敢忘医生的叮嘱,免疫力越高,身体就好得越快。

  唯一的小插曲发生在张旭刚到达隔离酒店那会儿。根据新冠诊疗方案第九版的要求,隔离期间需要连续检测核酸CT值,曾有一次数值起伏让张旭不能安心,“就感觉怎么还能这样儿呢?就老是怀疑自己,想着不会复阳了吧,当时总是会焦虑。”医生安抚他,只一次的数值变化不能说明什么,不用在意,有变化是正常的。

  可张旭不放心,还是要到网上去查,他查“新冠复阳之后还有传染性吗”,看到无数新闻报道给出的否定答案,心里才稍微踏实点儿,屏幕上“不具备传染性”那几个字,似乎比医生的话更能安抚他的情绪。“要是有哪怕一丁点传染性,我都没法安心,我宁愿不出去。毕竟要回去面对同事、家人、社会啊,这我接受不了。”

  他永远先想到,自己身体的状况会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哪怕这件事本身还没发生。而事实上,这次张旭多虑了,从那天之后,他的核酸数值再无任何异常。

  记住教科书般的案例 不必记住我

  4月27日开始,从张旭为避免影响小区,独自在车上自我隔离十余个小时的事儿流传开来,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进入酒店集中隔离后,他接受了太多家媒体的采访。面对电话或者屏幕那头,任何的、重复的、是否与他这段经历相关的问题,张旭从来知无不言,也一直在耐心地讲述和表达,甚至为了配合媒体采访,去开通微博进行视频连麦。

  可在5月12日,也就是他集中隔离第二天后,张旭刻意回避掉了很多采访请求。为什么会这样?他讲述自己陷入纠结和无措,“网上把我‘炒’得太热了,所有的媒体、平台好像都在说这个事儿,但我可没有那么伟大。”有朋友私下问他,做这些是出于什么心理,但张旭只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个“常规操作”,“就是不给人添麻烦呗,我这点事儿,和其他那些抗疫的事儿相比,太小了,根本不至于的。”

  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要是这件事通过媒体报道,能够让别人知道怎样去防疫,好像也是一件对社会有好处的、正能量的事情。毕竟没有人愿意给别人带来麻烦,或许他们只是手忙脚乱间不确定自己该怎么做而已。

  成为北京218号感染者,成为让许多人竖起大拇指的“中国好邻居”,并不会改变张旭原本的生活轨迹。他在隔离期间正常地与自己工作中的客户交流,解释问题,也会在回家后慢慢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

  在北京4月底的一场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特别提到了这位“中国好邻居”,称他教科书般的防疫行为,既保护了小区居民,又降低了社会传播风险,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时间。

  现在,北京218号感染者结束了他所有的治疗过程。张旭觉得,就当“教科书般”的案例吧,人们看到了就总会从中获得帮助。这也是他乐意看到的。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点击进入专题:
关注北京新冠疫情

责任编辑:刘德宾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