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廉政思想史,唐太宗李世民的廉政教育非常有特色,他善于深入官吏的内心,善于借着与官员聊天谈心的方式进行廉政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唐太宗这种“聊天式”的廉政教育,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切勿“明珠射鸟雀”
《贞观政要·论贪鄙》记载,贞观元年,唐太宗皇帝对侍臣们说:“如果人有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但是如果拿着明珠去射鸟雀,岂不是很可惜吗?而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得多,但一看到金银钱帛而不畏惧法律的惩罚,立即就收受,这就是不懂得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鸟雀,怎么能用比明珠更加贵重的生命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尽忠职守、正直公道,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得到,一律不必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很可笑的。”在这里,唐太宗用了一个“明珠射鸟雀”的形象比喻,来告诫官员,不能拿着自己的官位不珍惜,去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否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朕曾经说过,贪婪的人不懂得爱财的道理。例如,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的收入本来就很多了。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几万钱而已。一旦丑行暴露,就会被革去官职和俸禄,这哪里是懂得爱财的道理?他们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过去鲁国的丞相公仪休很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这时唐太宗引用了《群书治要》中的一个典故:鲁国的丞相公仪休,为官清廉,对属下要求很严格,从不与民争利。他嗜好吃鱼,有人就投其所好,送给他很多鱼。他却拒不接受,派人把鱼送了回去。送鱼者就问其原因。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您的鱼。我爱吃鱼,自己去买不就好了吗?如果我今天接受了您的鱼,贪心越来越重,一旦因此被抓进监狱,请问还有谁再给我送鱼呢?”公仪休的明智之处就体现在没有利令智昏。
唐太宗引用这个典故得出一个结论:从不接受别人送鱼的官员,就可以长久地吃上鱼。“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他还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故事,提醒臣子不要做这样得不偿失的事。唐太宗作为皇帝,秉持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时时警告朝廷百官,让他们引以为戒。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公卿大臣们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高地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不但百姓安乐,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说:‘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引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蒙受羞耻?”他自己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贞观七年,唐太宗到蒲州参观考察。当时的蒲州刺史赵元楷是隋朝旧臣。在隋大业十二年,隋炀帝游江都(今扬州)的时候,就是由赵元楷负责供应美酒、饮食。隋炀帝与萧后以及宠幸的美女酒杯不离口,赵元楷因“献异味”被提升为江都郡丞,初尝“媚主”的甜头。现在唐太宗又来蒲州巡视,他故伎重演,令老年人穿着黄纱单衣,准备在路旁迎接拜见皇帝,并且大肆修饰官署的房屋,修建、装饰城楼城墙以讨好唐太宗。除此之外,他还暗地饲养了几百只羊、几千条鱼,准备送给皇亲贵戚。
唐太宗知道后,把赵元楷招来斥责说:“朕巡察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区,经过了几个州,凡是用度所需,都是由官府提供。你给我们饲养羊、鱼,雕饰庭院屋宇,这种行为无疑是已灭亡的隋朝的坏风气,现在不能再实行了,你应该理解朕的心意,改变旧习。”因为赵元楷已经习惯于阿谀奉承,为人很不正派,所以唐太宗就这样来告诫他。结果,赵元楷听后又惭愧、又害怕,几天吃不下东西就“寿终正寝”了。由此可知,为什么隋朝很快就灭亡,而唐太宗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恢复天下安定,创下了贞观之治。这是因为他自己能够真正从古籍之中汲取经验教训,明白修身是治国之根本的道理。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书说:“宣州、饶州的大山有很多银坑,如果开采出来,利润很大,每年可收入银钱几百万贯。”如果是贪财好利之人听到这样的建议,一定会非常高兴,马上下令去开采。但是唐太宗确实是熟读经书,他说:“朕贵为天子,这些东西一点儿也不缺乏。朕只需要有好的建议来推行善事,以有益于百姓。更何况国家增加几百万贯的钱,怎么比得上得到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呢?”这些都是《群书治要》中记载的古圣先贤的教诲。明君不以金银财宝为宝,而是以人才为宝。唐太宗说:“你不推举贤能,建议善事,也不揭发奸邪之人,使权贵豪强震惊敬肃,只会说出租出售银坑以获取利益的事。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山林,把宝珠沉没于深渊,因而美名被称颂千古。后汉的桓帝、灵帝却重利轻义,是近代有名的昏庸之君。你这样做,是要把朕当作桓帝、灵帝吗?”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其风范确实与众不同。不仅如此,他当天就勒令权万纪停职回家。
《论语》中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在上者没有贪欲之心,即使奖赏人们,人们都不会去偷盗的。如果在上者特别喜欢珍奇之物,贪财好利,那么上行下效,老百姓也都会竞相去追逐利益。唐太宗熟读圣贤书,对这一道理理解得很透彻。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对侍臣说:“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还唯恐树木不够高,要筑巢于树木的顶端;鱼藏于水中,还唯恐水不够深,穴居于水底洞穴之中。然而它们仍然被人们所捕获,就是因为它们贪图诱饵、抵不住诱惑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居高官、享厚禄,应当忠诚正直,清廉无私,这样才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古人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那些以身试法的人,都是因为贪图财利,这些人与那些鱼和鸟又有什么不同?你们应当认真思考这些话,作为借鉴和告诫。”《群书治要》中提醒为君者,面对财色名利,要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否则一旦经不起诱惑,就会滑向深渊,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唐太宗能够把唐朝治理好,创下一代盛世,被誉为“千古一帝”,绝非偶然,与他手不释卷地阅读《群书治要》等典籍,并注重以史为鉴教育身边的臣子以保持廉洁自律密不可分。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