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8月1日起,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陆续推出城市更新“优秀案例”系列报道,从这些优秀案例中寻找探索的方向。第十三站带您了解东城区崇雍大街城市设计与更新实施示范项目。
基本情况
崇雍大街位于天坛、地坛之间,南起崇文门路口,北至二环路,是北京老城的文化精华地段。为落实北京老城街区更新总体安排,崇雍大街更新示范项目于2018年初开展。
在城市设计的总体指导下,崇雍大街分段实施、压茬推进,2018年6月动工,历时三年逐步完成雍和宫大街、东单北大街、东四南北大街的整治提升,并在共同缔造、文化传承、系统施治、人居改善、机制完善方面取得创新,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区位图
实施成效
历史风貌得到整体保护。建设“雍和八景”“东四八景”景观节点,对大街两侧建筑开展精细评价,修缮和恢复了56处老建筑,并择优提出公布17栋老建筑为“历史建筑”的建议,共使用旧砖141万块、旧瓦31.2万块,旧材回收利用约占65%。坚持绣花功夫,邀请书法家题写商户匾额和对联,精细化设计各类城市家具及建筑构件。
人居环境品质得到改善。改造更新从“立面”走向“院落”,总计大修危房65处,试点改造传统院落4处。通过多杆合一,大街的杆件由893根减少为345根。
街道功能得到完善与提升。永安堂、同日升粮行等老字号迎来了“老店新生”,增设了“崇雍客厅”社区中心等便民文化服务设施。
步行空间改造前
步行空间改造后
创新经验
众筹智慧,开展全过程、全内容的公众参与
开展公众参与“五大计划”;举办“认领街道”工作营和公共空间设计竞赛;设计微信小程序“识图”,便于公众献计献策;提出了“统规自建”的理念,采用“菜单式选择”的方式邀请居民参与到设计中;谋划设立和运营“崇雍客厅”实体空间,长期驻地参与社区营造。
明确街道特色,指导文化价值彰显
充分采集职住人群、访客来源、交通流量、业态POI等大数据,综合研判功能、交通和行为特征,从文化格局、历史业态、现状业态、交通系统、建筑风貌视角研判大街“文风京韵、大市银街”的总体特色,进一步支撑文化价值的彰显。
雍和宫大街147号改造后
雍和宫大街86号改造后
“导则+示范”指导长效管控
编制院落、立面、景观多维度的城市设计导则,有效传导设计意图。院落整治导则对每一栋建筑的风貌、产权、功能、违建情况进行详细调研,建立台账。构建包含了九类措施的院落分类整治决策系统;建筑立面整治导则提出整体原则并对门窗样式、灯具小品、附属设施等进行专项设计。景观和公共空间导则给出设施带、通行带、过渡带铺装的适宜组合方式和小微空间优化模式。
示范先行,选取雍和宫大街作为崇雍大街的示范工程,为全段实施积累经验,同时也对崇雍大街城市设计的传导机制进行修正,完善技术体系,充分总结示范段的经验和问题,形成一套可推广的街区更新方法体系。
大数据辅助精准识别城市问题
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精准识别城市空间、道路交通需求与定位,辅助街道空间资源调配。找准慢行、公交设施覆盖盲区,调整公交场站合理布局;支撑通行瓶颈点消除、小路口弱化、铺装划分步道空间等策略的制定。
一体化基础设施实现步行零障碍
通过市政、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对占用道路的707处电箱设施进行布置和隐藏。实现街道空间无障碍通行、步行空间零障碍的目标。首次在北京老城街区更新中开展多杆合一改造,并实现全国首例无轨电车多杆合一。
宝泉匠心节点改造后
雍和宫外围墙改造后
本内容由市委城市工作办、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