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今夏整个北半球为何这么热?

今夏整个北半球为何这么热?
2022年08月16日 16:14 北京日报客户端

  今年夏天,“热”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关键词。6月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放眼全球,北半球各地以高温为代表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层出不穷。

  在我国,6月,高温在北方“先声夺人”,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进入7月后,南方高温“后来居上”,开启了漫长的“烧烤”模式。截至目前,南方暑热仍然没有退场,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而北京今夏的高温虽然似乎并不极端,但截至目前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已多达15天,也明显多于常年同期的9.7天。我们邀请《中国气象报》专业作者刘钊、王亮、李悦介绍有关这个夏天高温天气的情况。

40℃已进不了全国高温排行榜。40℃已进不了全国高温排行榜。
8月5日,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冒酷暑参观。8月5日,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冒酷暑参观。
8月12日,南京市小朋友在街头喷泉处戏水纳凉。8月12日,南京市小朋友在街头喷泉处戏水纳凉。
7月26日,广州花城广场地面温度高达53.6℃摄氏度。7月26日,广州花城广场地面温度高达53.6℃摄氏度。

  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高温出现

  今年夏天到底有多热?6月以来(6月1日至8月14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11.8天,较常年同期多4.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介绍,我国自6月13日以来的这次区域性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从6月13日至8月14日,我国区域性高温过程已持续63天,其中湖北竹山(44.6℃)、重庆北碚(44.5℃)、河北灵寿(44.2℃)、藁城(44.1℃)、正定(44.0℃)和云南盐津(44.0℃)日最高气温达44℃及以上,覆盖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

  今年的高温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极端罕见的,与本世纪以来的几次高温事件相比,开始的时间明显提前,极端性明显增强。结合国家气候中心区域高温过程监测指标,再综合高温事件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今年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

  高温之下,苏豫皖浙川5省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鄂湘黔陕宁沪新7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第二多,甘肃为第三多。全国共7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高温事件标准,河北、陕西、四川、浙江、福建、广东等地13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上海徐家汇站7月13日14时30分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1873年)以来最高气温纪录。

  持续高温给多地生产活动和人民身体健康等带来不利影响。6月13日以来,河北、山东、浙江、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电网以及西北电网和南方电网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上海7月上旬居民用电量同比去年增长33.56%;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7月1日至14日,深圳120共接到73宗中暑急救报警;浙江东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北部等地因高温少雨土壤墒情偏差,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

  截至目前,南方暑热仍然没有退场,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中央气象台8月16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这已经是中央气象台连续27天发布高温预警。预报显示,未来10天,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累计高温日数可达7至10天;上述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至38℃,局地可超过40℃。

  北京今夏高温不极端但天数多

  “北京今年好像没那么热呀。”对于北京市民而言,今年的高温天气似乎比较平凡。

  数据证明,今年夏天北京的确“没那么热”,没有出现特别极端的高温。今年入汛以来(6月1日至8月15日),北京全市平均气温25.5℃,比常年同期(25.0℃)略偏高;全市平均降水量332.7毫米,接近常年同期(335.1毫米)。但需要注意的是,北京的高温日数多达15天,明显多于常年同期的9.7天。

  今年北京的高温来得并不晚。5月28日,代表“北京温度”的南郊观象台白天最高气温升至35.3℃,今夏首个高温日诞生,比常年提前了13天。高温来得早,后续发展却不算极端,北京市气候中心副主任施洪波介绍,今年入汛以来的极端高温为39.2℃,出现在6月25日。而在历史上,有13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都超过了39.2℃,1999年甚至达到41.9℃。和这些年份相比,今年的最高气温尚属平常。

  北京高温之所以并不极端,高压的动向仍是主因。“在今年前期北京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期间,大陆高压脊偏西,处于新疆与内蒙古交界地区,而东北地区上空有一个槽,北京正好处于高压脊与低槽交界、高压范围的边缘地带,所以受高压的影响相对较小。”施洪波说。

  进入8月之后,北京迎来了一段时间的“桑拿天”,气温高、湿度大,公众感到闷热难耐。施洪波介绍,北京“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主汛期阶段,正好是全年水汽比较充足的时段。近期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北京地区湿度加大,气流下沉导致增温作用明显,引发了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这种天气的实际气温一般不会特别高,但当它跟湿度结合起来后,便会加重闷热感,让人们汗流不止。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天气会稳定维持这样的状态。这也是北京气候的常态,属于正常现象。

  施洪波也提醒公众,夏季尚未结束,对高温还不能放松警惕。从盛夏阶段(7月至8月)看,截至8月15日,北京已出现10个高温日,而现在8月还没结束,高温日仍有可能出现。“往年7月至8月的高温日数平均为6.1天。从历史数据看,2000年是15天,2010年是14天,1999年是13天,1997年是12天,从近几年数据看,2017年有11天,2018年有10天。”施洪波说,后期再出现高于39.2℃气温的可能性非常小,但高温日数可能还会增多。

  持续高温事件肆虐整个北半球

  环球同此凉热,高温并不仅仅在国内肆虐,而是在整个北半球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氛围”。

  一向清凉的英国,在7月15日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预警。4天后,当地时间7月19日,英国最高气温史上首次突破40℃。当天伦敦发生多起火灾,消防部门宣布发生“重大事件”。此前,英国有官方记载以来的最高气温为38.7℃,是2019年7月25日在剑桥大学植物园测到的。

  在欧洲南部,高温热浪引发肆虐的野火,法国及西班牙政府7月17日出动超过千名消防人员,努力控制火势蔓延。希腊消防部门也指出,当地24小时内发生了71起野火。法国总统马克龙说,今年以来被烧毁的林地面积是2020年的3倍,“我们正经历一个异常艰难的夏季”。

  日本高温影响同样严重。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8月11日14时30分,日本群马县伊势崎市观测到40.5℃高温,为今年以来日本全国最高。此外,东京都八王子市也观测到39.3℃高温。仅8月1日至10日,东京都内就有5名70岁至80岁的老人因中暑死亡。

  就连寒冷的北极圈,也逃不开高温影响。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勒内·玛什近日穿着短袖出现在有关格陵兰岛的新闻中。她在视频中表示,格陵兰岛气温接近60华氏度(约15.5℃),像这样温暖的天气足以穿短袖。勒内·玛什称,受温度上升影响,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

  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约0.4℃,为1979年以来最高。北半球西欧、南欧、西亚、中亚、东亚、美国、非洲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事件,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等地出现超40℃高温;到了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

  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在7月19日指出,极端高温天气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外,还将对农业活动产生进一步负面影响,加剧当前因俄乌冲突引起的严重农作物减产。

8月11日,希腊萨索斯一处山火爆发。8月11日,希腊萨索斯一处山火爆发。

  三大原因导致天气“高烧”不退

  热浪频发,“高烧”不退,原因何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认为,北半球的极端高温成因有三个层次:大气环流异常造就了高温的基础条件;“拉尼娜”事件推波助澜,让高温“更上一层楼”;全球气候变暖则进一步放大了高温影响。

  所谓大气环流异常,就是大气在不同季节进程、地域空间运行的环流形势与常年气候平均态的偏离程度。如果这个偏离程度超过阈值(如1倍或2倍标准差),就可以认为出现大气环流异常。举例来说,原本平直的东西向环流,转变为波折的南北向环流,就可认为大气环流出现了异常。

  今年夏天,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就出现了异常,呈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状态。暖性高压是高温的重要源头,在高压系统影响下,热空气滞留在近地面,吹不走、散不出,导致当地持续升温。而今夏的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

  与此同时,跨越3年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尼娜”即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这会导致热带纬圈环流加强,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今春以来,“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持续加强,其间,印度洋的海温也比较异常,两者一同推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更不能忽视的,是全球气候变暖无所不在的影响。在这场遍及北半球的高温过程中,它起到了增暖放大与调制的作用。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和并发,过去50年一遇的高温热浪会变为10年一遇,更为频繁、更加强烈。

  全球变暖影响从幕后走到台前

  极端高温事件是最容易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的天气现象,但却远不是全球变暖唯一的影响。如今,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人们充分认识到,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一大主因,创纪录的温室气体浓度正在推动温度上升,使天气变得更加极端。

  除了高温热浪,全球变暖还会带来更多的强降雨、洪水。数据显示,全球气温每上升1℃,大气水汽会增加约7%,使得极端降水概率增加。气温上升还会导致冰川融化、陆地干旱、荒漠化,加快水分蒸发与水土流失,最终形成更多的极端天气。

  当前,全球变暖的影响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速度加快、北美洲北方针叶林开始出现大量的火灾和虫灾、北半球俄罗斯永久冻土开始解封、大西洋经向翻转海流速度开始变缓、亚马逊热带雨林降水减少频繁性干旱、澳大利亚暖水珊瑚开始大面积死亡、西南极冰盖融化速度加快、东南极威尔克斯地冰盖加速融化……面对这些现象,人们不能漠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强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出的“全人类的红色警报”,和世界气象组织警示的人类需要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

  面对更加严峻的气候挑战,人们需要充分意识到潜在危机,采取切实行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寻找突破,是应对挑战的必由之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点击进入专题:
多地遭遇高温干旱天气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北京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