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11月10日晚,北京市级非遗柏峪燕歌戏,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的繁星戏剧村,在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上,为观众献上传统的北京戏剧。
据介绍,燕歌戏起源于门头沟区深山斋堂镇西北部,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乐,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由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并且落地生根,独居柏峪一村。唱词多融合了《元曲》之风,甚至有整段的引用。
“燕歌戏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乃至全国是一个独特的剧种,九腔十八调,坐、唱、念、打、功、曲调悠扬。”表演之前,戏曲队负责人之一李永庆告诉记者,“燕歌戏与其他戏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曲调唱腔既有高亢清亮之腔,又有绵转低逥之曲,融南北之韵又和雅俗之风,以前有专家称为‘戏曲活化石’。从前柏峪村每当年节、庙会或是农闲之时都要唱戏,从二月二到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要唱,过年时最隆重,要从腊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唱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昼夜不停。”
清末民初年间,柏峪剧团曾带着燕歌戏到北京演出,但是随着年代的变迁和老艺术家的相继离去,独特的剧种燕歌戏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3年,柏峪村重新组建了戏曲队伍,传承和挽救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李永庆介绍,“以前传承都是口传心授,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村里的老艺术家开始着手整理和挖掘剧本,以文字的形式,把燕歌戏的曲目保留了下来。”
此后,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门头沟区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柏峪燕歌戏”重新恢复了传承和发展,200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永庆介绍,当前,剧团演员有42人,能够上演《小锦缎》《锣衫记》《牧羊圈》《 孙举皋卖水》等15个完整曲目。近年来,剧团参加了市、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在柏峪村,还有专门为燕歌戏建设的剧场,这也是全市唯一一家村级专业文化剧场。李永庆告诉记者,他们平时排练,就在这个剧场中,尤其是每年四月至五月,是集中排练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排练,周末则公开展演,村民、游客、在村里务工的人都会来看。目前,在文化剧场已成功演出百余场,观众总计超过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燕歌戏”得到了“活态”传承和保护。
11月10日晚的艺术节上,柏峪燕歌剧团演出了燕歌戏的传统剧目《小锦缎》,这是一个轻松愉快的传统爱情故事,书生程立赶考途中遇山贼遭擒后,被假扮女子卖给富户张华。张华之妹张月娘无意间知情,将其放走,并赠锦缎一匹为信。最终,程立得中归来,二人成亲。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