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特警不像民警、交警那样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他们接触的都是反恐、解救人质、缉毒等极具危险性、远离普通人生活的事情,面对的都是穷凶极恶的对手,经受的都是生与死的考验,这样的特警像是笼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但其实,特警队“藏”进居民区,也会有不一样的碰撞。北京市局公安东城分局反恐怖和特巡警支队特警大队的驻地位于东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内,居民以退休老人为主,因为楼里没电梯、车位少,住户常常遇到一些棘手问题。闻讯的特警队员们习惯了出手,帮老人上下楼,替子女们上门探望,日子久了,这群特殊的邻居和老人们成了“忘年交”。
随叫随到的特殊“邻居”
不久前 ,李女士给东城公安分局送来一封信,专门对特警大队表示感谢。李女士说,她的父亲是原第四野战军老战士,新中国成立后被安排在地质出版社工作,晚年身患多种疾病,只能卧床休养。他就住在这个和特警队比邻的老旧小区,楼房没有电梯,子女也因工作不在身边,老人看病就医非常困难。
听说有紧急情况可以到特警大队寻求帮助,李女士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特警大队,对方告诉了她大队的值班电话,说只要有需要24小时随叫随到。自此,每逢李女士的父亲看病就医,特警大队都会安排专人接送。每次出门上下楼,4名特警队员小心翼翼地用轮椅抬着老先生,遇到楼梯转角处,为了保持轮椅平衡,他们还要跪在地上抬。
从2017年开始直到2022年李女士父亲病故,特警队员风雨无阻,一抬就是五六年。虽然抬轮椅的特警小伙子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老人得到的帮助和温暖始终没变。
李女士回忆,父亲卧床在家期间,特警大队的领导和队员逢年过节都会提着水果、牛奶等营养品来家中看望。每到这个时候,老人都特别高兴。老人过世后,家属曾购买慰问品送到特警大队表示感谢,但被特警队员婉言谢绝。
其实,李女士的父亲只是特警大队帮助过的众多老人中的一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刚刚搬到小区的时候,看到居民生活多有不便,特警大队班子就召开会议,将帮扶群众定为常态工作,定期参加社区党支部座谈会,并印制警民联系卡,主动协助社区居委会为社区居民解决困难。
2017年的一天,小区里杨珊珊老人的子女到特警大队驻地值班室求助,称“快90岁的老母亲因发烧需入院治疗,老人又行动不便无法自行下楼,急救车仅配了一名担架员,无法将老人从4楼的家里抬至救护车内”。接到求助后,两名特警队员立即赶往老人家中,合力将老人抬下楼,送上救护车。
半个月后,老人出院时正巧碰到特警队员外出归队,在老人亲属正在为如何抬老人上楼而犯难时,特警队员们又主动上前提供帮助,这样的关系一持续就是很多年。
有困难找特警
日常和老人打交道多了,特警队员们也熟悉了老人的状态,外出中会更加留意身边的老人。有一次,特警大队体能考核过后返回驻地途中发现一名老人在机动车道上漫无目的地逆向骑着电动车,十分危险,老人的样子也有些反常。
大队政委张科伟与民警王春游、徐洪军赶紧上前将老人引导至路旁便道,一番询问后得知,这名81岁的张大爷刚从医院开完药准备回家,但走着走着忘了路,也不记得家里人的联系方式,随身只带了身份证和一些药品。当天入秋降温,老人穿得却很单薄,张科伟将自己的外套脱下为老人披上,并安抚老人的情绪。
王春游、徐洪军则利用警务终端,查找老人家属联系方式,终于联系到了他的家人。为了确保老人安全,三人一直陪着老人聊天到其家人赶来。
经常在老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特警队员的举动都被大家看在眼里,居民也对特警大队建立起信任。张科伟说,过去小区内车多位少,私家车经常一辆挡着一辆。为了方便挪车,不少车主直接把钥匙放在了特警大队值班室里,要是有人打电话要挪车恰好他们又不在家,特警队员就搭手帮了这个忙。
还有一次,一位住户出门扔垃圾没带钥匙,家里燃气灶上还烧着水,开锁公司一时赶不过来,这位住户只能向特警大队求助。值班民警刘洋没多犹豫,带上攀登装备跑过去,从楼上住户家窗户下滑进求助人家里,打开了门。
居民们说,自从特警队员“住”在社区后,院内各类案件明显下降,他们安全感直线上升,“有困难找特警,基本都得到了解决。”
新京报记者 张静姝 编辑 刘倩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