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听非遗讲故事|西河大鼓:板弦鼓韵传唱古曲新声

听非遗讲故事|西河大鼓:板弦鼓韵传唱古曲新声
2023年06月29日 12:52 新华网

  铜板响,鼓声鸣,三弦一挑一弹,清脆高亢的唱腔在小院响起……在河北沧州河间市非遗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河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张领娣带领学员们开始了一天的练习。

  今年61岁的张领娣生于西河大鼓世家,自小学唱,14岁登台演出,至今没离开过艺术舞台。

  “西河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传统曲艺,起源于清代,流行于河北、天津一带。演员表演时自击铜板和大鼓说唱,另有专人用三弦伴奏。”张领娣说,西河大鼓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独特。不少节目反映劳动和生活场景,情节曲折,语言生动。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张领娣介绍,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出现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派、王派,南口李派、赵派,以及专攻短段表演的马派。这一时期,西河大鼓流派纷呈、风格多样。

  西河大鼓传承人张领娣(右)为青年演员伴奏。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西河大鼓传承人张领娣(右)为青年演员伴奏。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张领娣的父母都是西河大鼓演员,她自幼跟随父母学习朱派。“父母要求严格,学不好就会挨说。”张领娣称,尤其是练习打板、打鼓,难度很大。过去没有现在这样的月牙板,都用田间耕种的犁铧片练习。左手板、右手鼓,双手要协调,还要和三弦合拍,用了3个多月才练好。

  18岁时,张领娣开始和搭档下乡演出,有时在村里一演就是一个月。“这村演完,另一个村又等着叫了。”张领娣说,那时演出条件艰苦,露天搭台,但非常快乐,乡亲们很早就搬着板凳占地方,总是鼓掌让返场,演起来很起劲儿。

  1991年,她拜赵派演员田蕴章为师,开始系统学习赵派唱法。

  传承人张领娣(右三)在河间市非遗传习所为学生讲解西河大鼓知识。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传承人张领娣(右三)在河间市非遗传习所为学生讲解西河大鼓知识。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朱派唱法和弹法简单,好听易懂,相较之下,赵派难学,弹法花哨、指法繁复,而且唱腔婉转,曲调多变,难以把握。”张领娣说。

  “没有书本,都是口传,哪个字、哪个调怎么唱,一点点学习。”张领娣说,逐步领会赵派精髓后,她开始尝试将朱派和赵派融合在自己的艺术表演中。

  2004年,张领娣带着新作《俺村的新事实在多》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评选,获得金奖。女儿李雪出生后,她开始将精力转向西河大鼓的传承与创新。

  至今,张领娣带徒弟、做培训、进校园,义务传授西河大鼓学员数以万计。她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主题,让古韵传新意、古曲唱新声,创作出一批精品节目。

  传承人李雪(中)带领学生演唱西河大鼓。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传承人李雪(中)带领学生演唱西河大鼓。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2022年,由李雪参演的新作《幸福的记忆》参加全国群星奖评选。这一作品融合了北京琴书、天津时调、西河大鼓三个京津冀代表性曲艺形式,中间用歌曲串联,兼具艺术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又到一年暑假时,每年假期都会有一群孩子来学习,他们身上蕴含着希望。”张领娣说。

  记者:冯维健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西河大鼓非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