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已很少有人不知道吴尊友的名字。在幕后,他参与全国及重点地区疫情趋势研判,在台前,他多次就疫情走势发声,获得大量关注,成为“出圈”的“国民专家”。
消息来得十分突然。10月27日12时56分,吴尊友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60岁。中国疾控中心在讣告中写道,“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吴尊友在疫情期间已确诊胰腺癌。由于预后极差,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大众对此鲜有知晓。正如新冠之外,吴尊友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做出了长年的努力与建树,也鲜少被大众了解。
新冠期间的“国民专家”,确诊胰腺癌已2年
10月27日中午12时56分,吴尊友在北京友谊医院逝世,享年60岁。
消息首先在微博、微信群传播,经媒体核实发布后,引起大量关注。几小时后,中国疾控中心发出讣告,“尊重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参与了三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在后方,他参与研判全国及重点地区新冠疫情趋势,这是重要的决策依据,决定了联防联控机制在多大程度上动员相关部门、调用多少资源进行疫情防控,“责任重大”。
在一线,他参与病例流调。在2020年北京新发地疫情期间,吴尊友就曾带着两名同事前往隔离点进行流调,对关键病例进行了几个小时的细致流调,酷暑之下汗流浃背。
在业内,吴尊友患有胰腺癌一事不是秘密。与吴尊友共事的同行介绍,吴尊友在疫情期间确诊了胰腺癌,中途曾接受过治疗。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症状隐匿,手术死亡率高,治愈率低,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
确诊之后的两年,新冠疫情并未平息,吴尊友依旧频繁公开亮相。在新浪微博,他的个人账号有60万余粉丝,他发布上千字的博文,就防疫态势、疫情走向等问题发声,也曾引发民间与业界质疑。
吴尊友并未过多回应质疑,也没有提过自己的病。曾有人将他“三年白头”的对比照发在网上,媒体问及时,吴尊友说:“我的这些投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很多人头发比我白得多。”
防艾研究曾转化为国家防治策略
吴尊友因新冠疫情而走进公众视野,在此之前的20余年,他所专注的其实是艾滋病防控领域,并颇有建树。在中疾控的官网上,关于吴尊友的最新一条消息是在2023年2月27日,他参与了艾滋病丙肝防治高层专家研讨会。
1988年,吴尊友就职于安徽省防疫站(安徽疾控前身)。那是在中国确诊艾滋病的第四年,他认为艾滋病将在未来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后加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培训项目,研究艾滋病防治,成为当时唯一一名中国学员。
1995年,吴尊友获得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回国。彼时,艾滋病在国内出现了蔓延态势。吴尊友将国际艾滋病防治工作理论与国内防治工作实践相结合,针对静脉吸毒人群、失足妇女、流动人口、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配偶和性伴侣等艾滋病高危和重点人群开展了大量的防治科学研究和现场实践工作。
当时,我国吸毒人群感染率高,原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发布的报告显示,70%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因为共用针具进行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吴尊友想了一些办法,并成为国内第一个尝试向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的流行病学工作者。
作为课题负责人,他牵头负责的控制单阳家庭HIV传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发现,通过抗病毒治疗可减少66%的配偶间传播。该成果转化为国家防治策略,通过2011-2016年间对全国12万HIV单阳家庭实施该措施,夫妻间HIV传播率从2.61%下降到0.78%。他牵头负责的优化诊断与治疗结构性干预研究课题,简称“一站式服务研究”,使诊断到治疗时间从3个月缩短到约12天,新诊断感染者年病死率下降62%。该成果被作为国家艾滋病防治策略之一。
全国政协“新委员”,曾带着公卫人才培养问题上会
今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吴尊友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会。
今年1月8日,新冠疫情进入“乙类乙管”时代,公众对于疫情的关注度也在缓缓下降。作为疾控专家,吴尊友对疾病防控的话题仍然保持关注,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吴尊友告诉记者,他当下最关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虽然我们取得了新冠三年的决定性胜利,但未来新发、突发传染病还是会发生,人才培养对于未来的疾病防控非常重要。”吴尊友说,他建议加强公卫人才的实践,需要大量有基本训练的人才在各个层级工作,专业人员要面对基层,了解公卫服务的内容和问题,也要培养高端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具备将新技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的能力。
他对新冠未来走势也做出了研判,认为新冠病毒将会在地球上长期存在,与人类长期共存,病毒变异虽存不确定性,总体上传染性已经变异得非常快、致病力很低,这种趋势出现反弹的可能性较小。
他还提及了几点后疫情时代仍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病毒溯源、新冠临床症状及感染后的中长期影响、重复感染比例及主要表现等。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