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解放军报刊文:自问敢不敢“刺刀见红”

解放军报刊文:自问敢不敢“刺刀见红”
2023年11月15日 09:27 澎湃新闻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我军的成长壮大之路,闪耀着血色荣光。在那个戎马劻勷的年代,一道道用血肉之躯垒砌的城墙巍如山岳,无数敢于“刺刀见红”的将士誓死不退,让一切强敌顽寇为之胆寒。

  刺刀又称枪刺,是装于单兵长管枪械前端的刺杀兵器,常常作为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格斗工具,用于白刃格斗,也可作为战斗作业的辅助工具。

  1931年,为进行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毛泽东、朱德发布红一方面军红字第一号训令,要求每个学员必须牢固掌握射击、刺杀、翻越障碍和夜行军的本领,熟练使用手中各种武器,熟练地用刺刀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并规定学员每天早操必须练习20分钟刺杀。

  徐向前同志曾回忆百丈关大战:“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陈赓同志要求部队提升拼刺刀能力,“必须以真枪在野外不齐地形或山地练习刺杀”。冀中军区吕正操部在战斗间隙一般只做两件事:吃饭和刺杀训练。新四军则摸索总结出刺杀动作“快、准、狠”的标准,并能够熟练运用大刀和步枪配合作战。

  打仗不是游戏,是要流血牺牲的。没有一股“拼刺刀”的劲头,就难有横刀立马的豪气、舍我其谁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李德生同志曾言:战争年代选拔干部的标准很简单,一是能否和敌人甩开大刀片子,二是嗓子亮不亮,能否震慑住人。

  军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许多军人第一次上战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尴尬的惧怕反应,比如呼吸困难、心跳加速、两腿打颤、呕吐不止等等。也有一些资料显示,即便到了刺刀相向的距离,拼杀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人们出于恐惧心理,更习惯于选择用棒击,而不是使用刀剑等武器。

  有人说,未来战争是鼠标键盘之间的对决,拼刺刀在“非接触作战”中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其实不然,今天的战争并没有因为注入了“文明”和“科技”色彩而变得柔情仁慈。未来战场上,环境更复杂、对抗更残酷、条件更恶劣、敌人更强大,特别是武器装备的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机动能力更强、杀伤效能更大。这种高强度、高烈度、高破坏性,对参战人员抗压力、意志力的要求十分苛刻。足见,保留刺杀训练的意义远不止技术和战术层面,更在于保留官兵“刺刀见红”的意志品质。

  习主席多次强调,“军人血性就是战斗精神,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2013年11月28日,习主席在视察原济南军区部队时,还特意登上观摩台,观看了新战士刺杀基本动作训练。

  血性也不是一时冲动的匹夫之勇,而是信仰积淀的产物、理想信念的外现。党性具有原则性,没有血性难以坚守;党性具有战斗性,没有血性难以胜利;党性具有先进性,没有血性难以率先。周文雍“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把血性标注在坚守信仰上;恽代英“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把血性彰显在为党牺牲上。作为共产党员,应当时刻铭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作为革命军人,应当终生铭记军旗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铮铮誓言。

  许世友同志在《我的军人生涯》一书中说:“面对强敌,首先不能在精神上被其吓倒。敌硬,我更硬。一抓住战机,就狠狠地敲他一下,猛打善打,打则必胜,这就有可能把敌人打熊。”军人最怕在醉享太平中泡软了骨头。也许有一天,刺刀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不能丢。我们只有坚持在训练中锤炼血性,在履职尽责中培育血性,在攻坚克难中迸发血性,提高智能、技能、体能和心理素质来强血性、练胆气,才能培育出一支战无不胜、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

责任编辑:崔理斯

解放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