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再现教科书里的世界级考古发现,远古江南河姆渡走进国博

再现教科书里的世界级考古发现,远古江南河姆渡走进国博
2023年12月11日 14:55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晚报 | 记者 李祺瑶 邓伟

  “1973年,又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一处约七千年以前的氏族遗址,我们称它为河姆渡遗址。”中国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入口处的展柜里,放着一本1978年人教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册,泛黄的书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是河姆渡遗址首次载入中学教科书。如今,一场“远古江南·海陆山河——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再现教科书里的世界级考古发现——“古渡新声”“潮起东南”“探海溯源”三个部分,展出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塔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324件(套)文物,引领观众走近河姆渡,直观感受饭稻羹鱼、万物有灵的远古江南风情。

陶釜陶灶等炊具
陶釜陶灶等炊具陶釜陶灶等炊具

  观展·亮点

  1∶1复原河姆渡房屋搬进展厅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主要分布于浙江东北部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和舟山地区。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改变了学界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中原地区一元论”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1973年,河姆渡遗址初露端倪,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片干栏式木结构建筑遗迹,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经过50年的考古发掘,姚江两岸已经发现了20多处河姆渡文化类型遗址,如慈湖遗址、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等。它们大多分布在丘陵平原交界地带,勾勒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河姆渡先民最先在湿地软地基中营建聚落,为了适应暖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因地制宜地创造出用木结构和榫卯技术架高居住地面的干栏式建筑。

木桩、木板、带榫木构件及数字显示的干栏式建筑结构示意图和建造步骤木桩、木板、带榫木构件及数字显示的干栏式建筑结构示意图和建造步骤

  走进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古江南的木屋场景。“这是按照河姆渡遗址面积最大的房屋1∶1复原而成的。”国博策展人、副研究馆员陈克双介绍,展览以实物展示与触屏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直观了解河姆渡文化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展柜里陈列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桩、木板、带榫木构件等,点击展柜玻璃上的电子按钮,即可查看干栏式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和建造步骤。

  远古先民“餐桌”上的佳肴

  踏着先民的脚印走进“屋”内,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壳、炭化稻谷、炭化米粒和骨耜、点种棒等农耕器具,陶釜、陶灶等炊具一起,重点陈列在展柜里。还有一些陶釜底部碎片上残留的“锅巴”,可见颗粒完整的饭粒。这些遗迹均说明河姆渡先民以稻米为主食。近年来,田螺山遗址、施岙遗址发现大面积稻田,其中施岙遗址及附近古稻田总面积达9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展现了河姆渡先民比较发达的稻作生产水平。

带锅巴陶片带锅巴陶片

  除了稻作农业,河姆渡先民还会栽培葫芦、菱角、桃和茶,采集橡子、酸枣、芡实等植物。展柜里,已经炭化发黑的葫芦籽、菱角,暗红色的桃核、橡子等遗存透着烟火气,再现远古先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有几块棕褐色的“土疙瘩”,其实是人工种植的山茶属树根遗存,经科学检测分析,可确定它们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已有6000年的历史。

  展览中还能发现先民开始饲养家畜的证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造型兼具野猪和家猪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猪驯化的过程。田螺山遗址出土的鹅肢骨,距今有7150年至6670年的历史,它们或可证明鹅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

陶猪陶猪

  两件明星文物首次进京展出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双鸟朝阳蝶形器是浙江省博物馆的明星文物,此次展览是它们首次进京展出。猪纹陶钵是一件盛储器,由夹炭黑陶制成,大体呈方形,器表磨光,外壁两侧分别用白色线条刻绘一只长鼻圆眼、浑身鬃毛的野猪,头向前垂,四足蹒跚前行,似乎在寻觅食物。猪身刻有芽叶和稻穗纹饰,还有象征太阳的重圈圆形纹。专家解读,方形陶器较为罕见,这件方形陶钵纹饰生动逼真,堪称珍品。这种刻绘艺术处理,反映了河姆渡人在原始绘画艺术的技巧上已相当熟练。

猪纹陶钵猪纹陶钵

  展厅里,电子投屏的一个神秘图案,令人震撼:一组同心圆,一圈火焰纹,共同构成了一轮炽烈的太阳,两侧栩栩如生的鸟昂首望天,似乎是在引吭高歌,边缘衬托着刻工精细的羽状纹,飞扬的羽毛如同浴火起舞。这个图案就出自展柜里的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它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用石刀记录下的对天地宇宙的想象。这是一件象牙雕刻品残片,虽然上下部已残损,但从现存部分仍能看出河姆渡先民独特的审美和娴熟的技艺。

  专家介绍,蝶形器是河姆渡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器物,多数学者认为,蝶形器没有实用性,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而鸟的形象在远古文化中经常出现,或许反映了太阳崇拜。观察这次展出的多件蝶形器,能看到其背部绑缚用的穿孔残断后,会在鸟身上重新钻孔利用,表明蝶形器使用比较频繁,很可能是绑缚于木柄上在举行各种祭祀类仪式中使用。

双鸟朝阳蝶形器双鸟朝阳蝶形器

  展柜中还有一件双鸟木雕,形态为两只相向飞翔的鸟,鸟的眼睛阴刻为圆涡状浅凹孔,原本可能嵌有银白色的蚌壳类材料。整件器物呈圆弧形,线形颇似人的前额,上端有5个凸起部位,均钻有小孔,可能用于安插羽毛。专家推测,这可能是一件木质羽冠,是当时氏族首领或巫师举行祭祀活动时的重要道具。

  此外,鸟禾纹盆、龟形陶盉、鹰形陶豆、鸟形象牙匕、“蚕纹”象牙柄端饰件……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融入河姆渡先民创作的工艺品中,体现了“万物有灵”的思想,反映了祈求农业丰收、畜牧兴旺的美好愿望。

  观展·解码

  “厨余垃圾”中探索史前贝丘遗址

  历经50年,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从未间断。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井头山遗址,将河姆渡文化又向前推进了1000年。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其所代表的文化类型,是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缘,也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的源头。

  走进展览第三部分“探海溯源”的展厅,深蓝的底色营造出神秘的海洋气息。展柜里,种类多样的贝壳和鱼骨,展现了井头山先民“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考古工作者在井头山遗址挖出了成吨的“厨余垃圾”——井头山人吃剩的牡蛎壳、泥蚶壳,以及鲨鱼骨、金枪鱼骨等等,这里因此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除了海洋生物遗骸,井头山遗址还发现了鹿、猪、狗、圣水牛等陆生动物骨骼,储藏坑中有大量橡子、麻栎果、桃核、灵芝块、猕猴桃种子等,还有少量炭化米粒和水稻小穗轴,表明井头山先民以海产捕捞为主,兼有采集、狩猎和早期稻作农业。专家解读,人们通常以为,8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生活非常简单、粗陋,而从发掘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贝器、木器、编织物等来看,井头山先民有着超乎现代人想象的生存智慧和创造能力。

  展柜里还陈列着一只木碗,桑木材质,口沿一侧有半月形小单耳,底部有4个小乳钉足,器表修磨光滑,制作工艺成熟,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红漆木碗早了2000年。贝器也是井头山遗址中一种独特的器物,在浙江史前考古中也是首次发现,器型有耜、铲、勺、刀、镞、哨、珠等。其中,贝耜是用大型牡蛎的一面平整壳体为原料制作的掘土工具,与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功用相同。

  井头山遗址还出土了3件木桨,其中一件保存较完好的被搬进了展厅。专家说,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用于近岸航海的船桨。此外,井头山还发现了独木舟模型,表明8000年前的先民面海而居、向海而生,有了初步利用海洋、探索海洋的能力。这些考古遗迹与河姆渡文化的木桨、陶舟形器等,为世人描绘了一幅远古江南河流密布、舟楫往来的景象。

木桨木桨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国家博物馆南4展厅

  ●票价:免费

江南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