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AI合成图片用作公益广告,律师:或构成欺诈

AI合成图片用作公益广告,律师:或构成欺诈
2024年01月10日 19:12 新京报作者:秦冰

  新京报讯(记者 秦冰)1月9日,由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爱益行”)发起的“困境老人帮扶计划”项目,疑似使用AI合成图片用作公益广告进行公开募捐,被质疑“诈捐”,引起热议。

涉事捐赠页面。 图源:网络涉事捐赠页面。 图源:网络

  当晚,爱益行官方客服在某电商平台作出回应,“该链接以周奶奶的故事为展现内容,出于遵从当事人意愿以及对受助对象的隐私保护,在图片使用方面采取了智能化处理,但图片备注信息有遗漏。”目前,爱益行的爱心店铺已经对该项目链接进行了下线处理。

爱益行电商平台店铺。 图源:网络截图爱益行电商平台店铺。 图源:网络截图

  据公开信息,成都爱益行公益服务中心在2017年成立,并经成都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并于2023年获得成都市民政局颁发的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钱汪龙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AI合成图片用作公益项目宣传图,且备注图片与救助对象并非同一人的情况下,则不构成欺诈;若直接将AI合成照片宣传为筹款人照片,则爱益行可能构成欺诈。

  “从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的角度,如果用AI合成照片做宣传,也需要备注不是受助人。” 钱汪龙表示。

  对于爱益行“遵从当事人意愿以及对受助对象的隐私保护”的说法,从事公益筹款超过十年时间的业内人士张林(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从伦理上来讲,进行公开募捐的公益项目,应该保护受助人的隐私,这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对于所发布的受益人信息,平台应确认慈善组织已取得受益人授权或同意;对于儿童等群体应注意隐私保护,进行适当技术处理。

  “但是,用于公开募捐使用的AI合成照片,需要公开标注和提示。若未清晰标注,这是有问题的。”张林表示,作为公众、尤其是捐赠人,有理由怀疑“周奶奶”是爱益行虚构出来的;而使用AI合成照片筹集到的善款,是否切实帮助到“周奶奶”,需要爱益行公开披露项目信息和资金去向。

  张林告诉记者,“这种个案捐赠的出镜人仅仅代表着群体中的一分子,并不是全部都筹给这个人的。用一个人代表一个群体进行筹款,必须严格公示资金去向。”

  对此,爱益行相关官方客服回应称,后续爱益行将会通过淘宝爱心店铺、慈善中国等平台持续披露相关公益项目的进展以及财务报告。

电商平台官方客服回应。 图源:网络截图电商平台官方客服回应。 图源:网络截图

  华南师范新闻传播学系特聘研究员、“互联网公益中国样本研究团队”成员李婷婷告诉新京报记者,是否构成欺诈要综合客观事实和主观心态判断。“使用AI合成照片进行项目募捐,并且没有标注该照片是合成的,有诱导募捐的嫌疑。”

  同时李婷婷认为,使用AI照片是为了保护隐私,这种说法在其他公益募捐当中也惯常使用。如果爱益行除了照片以外的其他事实都已经核实,比如对善款的使用进行完整的信息披露,并且其出发点不是诈骗钱财,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募集更多的善款,对其认定则应进行综合性判断,不能轻易盖上欺诈的大帽。

  李婷婷表示,慈善募捐是典型的公益属性,更需要进行完整、全面的信息披露,这样才能让公众有信心把善款交给慈善机构。对于典型的AI合成或者任何表演性募款行为,都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标注,对信息进行全面核实后发布,让公众有充分的知情权。

  张林透露,曾有公益机构请专业演员进行演绎,用作公益广告,但是必须在视频的醒目位置标注,“为了保护受助人隐私,由专人演绎该内容。”

  “但是这也并不规范。保护受助人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用背影拍摄、人像模糊和声音处理”。在张林看来,公益项目进行线上筹款,诚信问题非常重要。一旦失去捐赠人的信任,对公益机构会构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文中张林为化名)

  编辑 杨海 校对 李立军

公益张林欺诈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