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证监会召开专家等系列座谈会,一股暖意开始在市场内涌动。上证指数也用一根连续8个交易日的阳线,做出“回应”。截至2月23日当天收盘时,时隔5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重新回到3000点整数关口。
接下来,A股是否有望在3000点震荡调整中逐渐步入内生修复通道?对于市场稳定,当前讨论较多的转融券、量化交易以及“T+0”等机制,是否到了规则的调整改革期?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此专访了参加过座谈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贝壳财经:关于是否试点推行“T+0”交易机制,我注意到,你在当前情况下是持反对观点。为什么?
吴晓求:通常我们判断一名投资者是否成熟的标志,不是看他的买入,而是卖出。事实上,最难的投资决策就是卖出。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很难做出卖出决策的时候,你给他一个随时卖出的权利,他可能只会越卖越亏。
在当前的情况下,如果推行“T+0”,除了会给券商增加佣金、增加印花税收入以外,我看不到任何价值。
也有市场观点认为,可以尝试个人“T+0”、机构“T+3”。但目前看,我不认为这是公平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比较强势的。但是,他们可能忽视了另一面——船大反而难调头的情况。管理1000亿元资金规模和管理100万元,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现阶段,我不主张在交易环节去“瞎折腾”、调整试错,我们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实现严刑峻法,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罚到他们倾家荡产。
如果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比较完善,投资者也相对成熟,那时对交易机制调整也许就是水到渠成。但现阶段,我们还是要稳定市场、先把人从ICU救出来,然后再去想如何推进改革的问题,而且首先需要调整修改的也不是试点“T+0”交易机制,而是暂缓IPO、减持机制等。
特别是,我们现阶段应该积极发展天使投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需要。对于前期投放周期较长、可能还处于亏损状态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宜成为投资者真金白银投向的公众上市公司。
把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留给公众、广大股民,这是不合适的。要知道,股民也会选择离场的。通过不合理的减持,可能企业高管自身的财富自由是实现了,但留给广大股民却是“一地鸡毛”。
长期来看,中国要建设的资本市场一定是财富市场,而非融资市场。我们的核心工作是要正确理解这个市场,理解在打造金融强国之路上,资本市场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同时,借鉴国际最佳实践,结合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深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统筹推进一揽子关键制度创新,建设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