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副中心探宝|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品颜色瓷

副中心探宝|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品颜色瓷
2024年03月05日 08:56 北京日报客户端

  说起瓷器,大部分人脑海里会立刻出现白色为底、青色做釉的青花瓷。其实,“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层,

  112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颜色釉瓷为观众构建起一个“五光十色”的瓷器世界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窥瓷器的颜色之美。

  用于天坛正位祭祀的尊

  112件颜色釉瓷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层的“五光十色——故宫博物院臧古代颜色釉瓷器展”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颜色釉瓷也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一种,主要以釉的质地和呈色作为装饰的瓷器。其烧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的原始瓷器,而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釉色品种也层出不穷,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形成青、红、白、黄、黑五大色釉为主的颜色釉瓷体系。相应的颜色釉瓷也与同时代的青花瓷一样,出现在宫廷生活与祭祀中。

  我国古代统治者眼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敬天法祖是历代皇帝的首要之事。其中祭祀要用到的祭器则是礼制的体现,因此对于祭器的准备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展览的黄色系单元中间,有一件清道光年间的黄釉牺耳尊。这件文物的特点在于,通体施娇黄釉,釉色鲜亮雅致。如果换多个角度欣赏这件瓷器会发现,该文物的表面会反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这就是特定出现在釉上彩瓷器上的“蛤蜊光”。此外这件文物的尊口两侧有兽首型双耳,其中“牺”便是指古代祭祀宰杀的牲畜。

  这件瓷器为何可以独享一个展柜?讲解员介绍,根据清乾隆年间的《皇朝礼器图》记载,黄釉牺耳尊从乾隆年间便是钦定的祭祀用瓷器,而且用于天坛的正位祭祀。皇室祭器体现着古代统治者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祭祀与膜拜,被赋予了尊崇和神圣的地位,承载了清代皇室对先祖与天地的敬畏之情,也见证了清宫一次次至高无上的祭祀。

  其实从明代开始,颜色釉瓷便用来祭祀,而且不同的颜色用于祭祀的场景也有所不同。该展览青色系单元中,有一件明朝的祭蓝釉描金双系尊,是一件明代景德镇御窑烧造的圜丘祭祀用瓷。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郊祀由合祀改为分祀,并规定了四郊各陵祭祀所用瓷器的颜色,圜丘祭祀就用青色瓷器。而在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中,也曾出土过大量的青色釉的祭祀瓷器。可以看出从明代开始皇室对于祭祀越发重视,景德镇烧制出品的大量瓷器顺昌江走大运河,最终来到北京。

  一件小渣斗 看出皇室生活的讲究

  不只是祭祀,生活用瓷中也有不少颜色釉,不同颜色展现不同使用场景。

  在展览红色系单元中,有件不太起眼的瓷器,清同治矾红釉描金“喜”字渣斗。其口沿施金彩,内饰白釉,外壁施矾红釉并有金彩书满“喜”字。相较于常见的瓷瓶、瓷罐,渣斗的体积很小。渣斗起源于晋代,器如其名,放在餐桌上可用于盛放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也可以用于盛放茶渣,故而亦是茶具的一种。

  讲解员介绍,这件瓷器是同治皇帝大婚用瓷。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清廷命令景德镇御窑厂准备烧造同治皇帝的大婚用瓷,共计14份并9项花色,此渣斗正是其中的“红地金喜字渣斗”。另外,同一批中还有矾红金喜字碗等瓷器。这些瓷器外观详尽,外壁上都用金彩写满“喜”字,且这些“喜”字左右相连,构成了“喜字成双”的吉祥词语。

  今年是甲辰龙年,有龙的瓷器格外受观众关注。展览的黑色系单元中,正有一件清雍正年间的乌金釉描金云龙纹高足杯。其外壁施乌金釉,釉上以描金云龙纹装饰,画了一条昂首、张口、探足的五爪金龙,且龙足面绘制了海水波浪纹,给人金龙腾云驾雾之感。

  乌金釉是黑色系的一种釉彩,它以景德镇附近所产的氧化铁含量高达13.4%的乌金土入釉配置而成。从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就有烧制乌金釉瓷器的记载。到了雍正年间,古代制瓷家唐英在《陶成纪事》中记载,“新制仿乌金釉,黑地白花,黑地描金二种”,而这件高足杯就属于“黑地描金”。

  每件都独一无二的窑变釉

  要是以为古代的颜色釉瓷都是一件器物只有一种颜色,那就错了。要知道,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由于釉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还原作用后,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这边是窑变釉。

  其实我国窑变釉历史悠久,唐以前的青釉瓷上就出现过窑变现象。不过由于古人思想相对保守,明代时期窑变釉瓷往往被视为不祥的征兆,所以出现后都会被打碎。但是到了清朝这一现象被接受,进而在雍正、乾隆两朝变得著名。又因其璀璨斑斓,古人对它的态度出现了180度大转变,常被当作是“祥瑞之兆”。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每一件窑变釉瓷的花纹都是根据温度、氧化等因素决定的,所以每一件窑变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次展览单独用一个展柜介绍了窑变釉瓷。比如清乾隆年间的窑变釉海棠式花觚,这是一件瓷质花瓶,其原型是诞生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饮酒用的青铜器。该文物最大的特点就是外壁的窑变釉,釉是紫红色与青蓝色相间,并呈现流淌状。而另一件清朝道光年间的窑变釉贯耳杏园方瓶,外壁的釉彩以红色为主,四周蓝色和白色的釉彩更添写意。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窑变。”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窑变釉瓷,已从明代时期的忌讳,变成了接受并欣赏。

  至此,本系列对于瓷器的介绍告一段落。以颜色釉瓷结尾,正是由于该系列展览的一句话“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青、红、黄、白、黑五大色釉为主的颜色釉瓷体系。而此‘五色’正是自春秋以来,中国人对于色彩的基本认识与概括,是正色、基本之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

  如今我们再回头看第一期瓷器介绍的清同治景德镇窑青花御窑厂图圆瓷板,上面的图案如一面历史小窗,展示了景德镇御窑厂的制瓷盛景及南北通联、“漂来紫禁城”的漕运之旅,瓷板中一条奔腾的昌江,连通大运河,无数珍品瓷器,顺着水路北上京城。几百年后,当我们在大运河畔再见这些珍宝,仍可想见当年一棹行千里的浩渺烟波。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张群琛

  摄影:常鸣

  微信编辑:詹一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