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前者是癌前期病变,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后者与癌发生关系较少。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确诊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此病可能是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环境及饮食等相关因素共同引起。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中医诊断讲究“望、闻、问、切”。而望诊是四诊之首,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像、排出物等,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医望诊的现代化迫在眉睫。消化内镜是中医望诊的延伸。
《黄帝内经》言:“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合并口周部黑痣患者其大肠息肉检出率较未合并口周部黑痣患者为高,考虑两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中医角度分析,人体口周部为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汇处,而痣与大肠息肉皆因瘀血阻滞而引发,具有共同的理论根源。
现分享病例1例:
患者陈X,女,68岁。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腹隐痛,伴口干、口苦,眠差,小便调,大便2-3日/行,黏腻不爽,Bristol 4型,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2018年7月16日于我科行电子肠镜检查,在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各发现1枚息肉,行APC+EMR处理。患者于2020年9月8日再次于我科复查电子肠镜,发现乙状结肠1处直径0.3cm息肉,APC灼除。根据患者上述病史,中医诊断为腹痛之湿热内阻证,中医以芍药甘草汤合大柴胡汤加减,其中柴胡、黄芩疏肝理气、清热利湿,大黄、枳壳、厚朴行气导滞,炒白芍、炙甘草、醋元胡缓急止痛,苍术、白术、炒谷芽、炒麦芽益气健脾,酸枣仁养心安神。具体药物如下:
柴胡15g 黄芩10g 大黄10g 枳壳30g(后下)
厚朴30g(后下) 炒白芍30g 炙甘草30g 醋元胡18g
苍术15g 白术15g 炒谷芽30g 炒麦芽30g 炒酸枣仁60g(捣)
生姜6g 大枣10g
6付 水煎服 日2次 150ml/次
另外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合并口周部黑痣的大肠息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中,瘀血内停证所占46.1%,其构成比最高,证实瘀血阻滞在大肠息肉与口面部黑痣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瘀血阻滞证中大肠息肉的复发率、61-80岁患者构成比及管状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性息肉、恶变息肉的发生率均较其他三型为高,提示合并口周黑痣、瘀血阻滞证的大肠息肉患者具有高龄、高复发率、恶性程度较高的临床特点。
据此推测,口周部存在黑痣同时具有瘀血阻滞证候表现者,其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可能较高,为临床医师预先判断临床无症状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在大肠息肉的及早诊治、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所以,到了40岁,做一次肠镜很重要;发现并切除息肉也很重要;遵医嘱复查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旖晴,郭宇,苏晓兰,等.大肠息肉合并口周部黑痣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西南国防医,2016,26(5):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