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颐和园外!京西稻复种

颐和园外!京西稻复种
2024年05月23日 21:54 北京日报客户端

  小满时节

  颐和园新建宫门南侧

  六郎庄公园迎来十六亩水稻秧苗

  阳光明媚的田野间

  不少市民挽起裤脚、踏入水田

  弯腰将京西稻秧亲手种下

  记者在现场看到

  插秧节上,大家有序分工

  有的布“田线”

  有的抛秧,有的插苗

  繁忙、热闹又满满生机

  转眼秧苗成线,绿苗油油

  现场除了插秧体验

  还有京西稻农耕文化展示和互动环节

  村民们展示着传统的农耕工具和稻作技艺

  同时向过往市民、游客

  介绍六郎庄京西稻的历史和种植技术

  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熠熠生辉

  “复种京西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大家体验传统的耕作方法和情怀,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京西稻文化。”原六郎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喜斌向记者介绍,京西稻最早是由康熙皇帝带来的种子培育而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虽然现在种植的京西稻品种产量相对较低,但其米质优良,口感极佳。为了种植出优质的京西稻,村民们坚持使用古法种植,不使用除草剂、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确保稻米的绿色生态。

  京西稻是清朝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是连接三山五园的纽带

  更是六郎庄人的乡愁

  “现在插秧的地方原来都是稻田,小时候就在田里玩,在里边儿捉蜻蜓,能再回到这里很开心。”冯文超出生在六郎庄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插完秧的他脚上裹着泥水,一边休息一边为过往的市民、游客介绍六郎庄京西稻以及插秧的方法。

  此次京西稻复种插秧节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76岁的胡阿姨激动地表示:“离开土地已经40多年了,今天看到大家种京西稻感觉非常亲切,我也非常想体验一下。”

  从江西到北京旅游的聂先生则感慨道:“我已经45年没有脚踩过泥土、在田里打湿脚了。没想到来北京旅游还能参与到种水稻的活动中,真是太惊喜了。”

  在插秧节的现场

  记者还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

  或许是第一次踏入水田

  但他们的热情和认真却丝毫不减

  这些年轻人的参与

  不仅为活动增添了活力和新鲜感

  更让京西稻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耕活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通过复种京西稻,不仅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更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回了一丝乡情。“京西稻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六郎庄人,我们一定要把六郎庄京西稻文化好好传承下去。”退休后的高喜斌牵挂着六郎庄京西稻的传承,再次脚踏泥土,连接乡情,感受颇深。

  愿京西稻花的芬芳

  永远飘荡在海淀的田野间

  愿农耕文化在新时代

  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

  六郎庄的京西稻记忆

  海淀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悠久,约有两千年。其中颇负盛名的京西稻,是以清朝康熙帝在1687年入驻畅春园开始种植的“早御稻”为起源,由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历经一百三十多年的经营培育,逐渐形成的具有多重价值特征且不可复制的稻作文化系统。

▲颐和园新建宫门内石碑南侧御制诗文上书▲颐和园新建宫门内石碑南侧御制诗文上书

  “灌输稻田逭旱候,便迟游兴正何妨”

  京西稻与其他贡米不同,它是由内务府负责御园管理的奉宸苑种植,属于御田、御稻、御米,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传承和弘扬京西稻文化,清朝帝王还命人绘制了耕织图并逐图配诗,以展现种稻养蚕纺织的技艺和文化内涵。如今,京西稻文化不仅是清王朝特色景观和皇家农耕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瑰宝。

▲颐和园新建宫门内石碑东侧御制诗文上书▲颐和园新建宫门内石碑东侧御制诗文上书

  “堤与墙间惜弃地,引流种稻看连畦”

  如今的六郎庄公园紧邻昆明湖东路,历史上,这里是京西稻初始的栽植区域。公园在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对整个场地现状的价值要素、历史文化进行了充分考据和保留,设置在颐和园新建宫门南侧区域恢复京西稻种植,与油菜花轮种,同时,田埂间设置观景台、水渠旁设栈道,可供市民、游客观光。

▲历史上京西稻栽植场面
▲历史上京西稻栽植场面▲历史上京西稻栽植场面

  恢复的京西稻种植区域,未来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历史上京西稻栽植的壮阔场面,充分体现出海淀山水田园和稻田风光相融合的景观特点。

  记者:索悦

  编辑:张楚佳

颐和园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