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站区“美颜”,北京七大火车站,出站见美景

站区“美颜”,北京七大火车站,出站见美景
2024年05月28日 16:54 新京报作者:新京报

  晴朗夏日,从长安街望向北京站,视野开阔、环境整洁,虽隔着一条北京站街,但人们的目光无遮无挡,直抵老北京站栗红色大门,首都迎宾门的恢宏庄重震撼人心。

北京站改造后新图北京站改造后新图

  过去一年,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优化重点火车站交通接驳流线和周边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火车站地区优化提升工作,提高精细化治理和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安全、快捷、便利、舒适出行需求。

  北京站地区清脏、治乱——将出租车调度站“搬家”,拆除封闭式围挡、进站口外接罩棚,优化交通组织,改造停车楼……“首都迎宾门”亮出来、靓起来。

  北京站改造后全貌

  以北京站地区为标杆,根据各自特点各站区“一站一策”,北京西站、南站、北站、清河站、丰台站、朝阳站同步环境治理、一体化提升,打造赏心悦目的“城市会客厅”,让各地旅客推门见绿、出站见景,感受古都的城市魅力。

  站区美颜

  拆“墙”透景

  出站一眼能望到长安街

  北京站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站”,牵系着无数人对首都的第一印象。然而,由于建站年代久远,配套枢纽设施落后,站区负荷不断增加,站前环境日趋复杂,“迎宾门”的形象打了折扣。

  2023年4月底,在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指挥下,一场“形象保卫战”在北京站地区打响,老北京站逐渐亮出“底色”。

  “过去,北京站广场外侧,立着一道两米高的围挡,挡在旅客面前。”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北京站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顾广强一抬手,指向眼前更为透视、与北京站建筑风格更协调的金色护栏,通过拆“墙”透景,旅客出站一眼就能望到长安街。

  北京站改造后全貌

  广场正前方,两千多平方米的出租车调度站也“搬家”了,过去排长龙的出租车“还路”于广场和市政道路,站前人车混杂的场面成为历史。不久前,过去调度站位置的沥青路面,被更换成广场统一的灰色地砖,视觉上更为协调。

  与此同时,广场西侧存在多年的杂物库房、足浴店、小餐馆已完成腾退,不见了踪影。广场东、西两处临时售票厅拆除,改建并启用室内售票厅。地铁站口120米导流围栏撤除,旅客不必再排长队进站。今年“五一”假期前,北京站进站口外接出来的红色罩棚拆除,老站房栗红色大门也亮出来,典雅大气的北京站终于露出建筑全貌。

  乘客说

  北京站更敞亮了

  “一二三,笑!”下午两点,北京站广场上,刚乘坐G902次列车从长春来京的王娟让家人为自己留影纪念。照片中,米黄色外立面的北京站古朴端庄,站房顶端,毛主席题写的“北京站”三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十多年来,王娟每年都要来北京进修。“这次出站,感觉北京站变化很大,干净整洁,刮大风就‘啪啪’作响的超大广告牌也没了,更敞亮了!”她欣喜地环顾四周。

  “通过系列措施,共释放站区空间3900平方米,‘城市会客厅’更加宽敞明亮,城市景观见新见美、和谐统一,吸引了很多品牌文化活动在站前举办。”顾广强自豪地说。

  今年立春前夕,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出现在北京站广场上,挥舞着雨燕风筝和五彩风车,唱起春日大合唱,为往来旅客“喊春”,成为首都迎宾门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花园站区

  旅客推门见绿站站景不同

  在绿植、鲜花装扮下,一座座新老火车站焕发勃勃生机,成为旅客镜头里的打卡点。

  从清河站东广场上扶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花箱,各色花卉赏心悦目。“五一”假期前,市重点站区管委会清河站办为东广场20个花箱更换上万寿菊、蓝鼠尾草等时令花卉,让过往旅客感受蓝紫色的浪漫气息。

  站区西侧,高铁出站口附近下沉广场也有了新景象,清河站办近期更新了花池土壤,精心栽植上红艳的月季花,并对进站广场绿地开展缺株补植、杂草清除、整形修剪,共实施绿化426.75平方米。

  清河站站区环境美化提升,出站见绿、推门见景

  从清河站西广场往北走,清风拂面,草木欣荣,站北约1.6万平方米绿地呈现在眼前。过去,这里被铁皮围挡与市民旅客隔绝开,站区的绿色“断了线”。今年4月初,经清河站办与多方协调,终于将围挡打开,又新种上波斯菊、百日草、硫华菊等丰富种类植被,随着6月花期到来,这里将变成一片多彩花海。

  乘客说

  绿草蓝天赏心悦目

  “一出火车站,看见绿草蓝天,赏心悦目。”走出丰台站,山西旅客刘军举起手机,拍下了茵茵绿草相伴的丰台站。

  今年春天,丰台站办针对站区东南出站口连廊附近的黄土裸露、绿化稀疏、植物干枯等问题,迅速制定补植方案,科学选购灌木品种,组织人员补种,顺利将“斑秃荒漠”区域成功“抢救”,为站区增添了“绿能量”,进一步释放站区活力。

  丰台站站区补种绿植,提升车站颜值

  北京朝阳站东广场也焕然一新——增设LED灯与装饰照明设备,修建绿篱、行人座椅、景观小品,种植草坪及月季等各式花卉……

  出行提速

  北京站

  调度站搬家 车站前方不挤了

  首都迎宾门,不仅要靓、还要顺畅,让旅客走得快、走得好。

  北京站,位于首都核心区,临近长安街、东二环,车站周边的北京站东街、北京站西街,不仅为铁路旅客接驳服务,还有大量社会车辆经过。过去,受出租车调度站、地面停车场车辆交织等因素影响,站前路段成为拥堵节点。

  在打造标杆站区过程中,疏堵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改造后的北京站西侧出租车排队等待区

  首先,场站功能“洗牌”,消除冲突——原西侧地面停车场腾退,社会车辆改去东侧停车楼停车。腾出地方后,西侧停车场改为出租车调度站。“相比社会车辆,出租车运营管理较为高效有序,消除了该区域的车流无序、交织乱象。”顾广强告诉记者。

  改造后的北京站西侧出租车等待区。

  调度站“搬家”后,恢复市政道路538平方米,车站正前方空间不挤了,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北京站办又联合交管部门,对道路流线进行“小手术”——北京站西街辅路车道由3条增加至4条,多了一条左转车道,落客区、调度站驶出的车辆,可在该路口就近左转至长安街,不必再向东行驶掉头了,极大缓解了北京站东街交通压力。

  北京南站

  搬走滞留户 车辆出站不堵了

  北京南站,前身可追溯到1897年始建的马家堡站,到2006年5月封站改造时已走过百年历程,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但是,北京南站路,过去也是个老堵点。由于曾经存在一处拆迁滞留户,从南站地下停车场及二层匝道出来的车辆,必须绕过一个三角区域,再汇入路口车道,道路宽窄变化之间,加剧了车辆拥堵。

  “滞留户占路,路占人行步道,只留给行人一条狭窄通道。”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焦燃告诉记者,如今,在各方努力下,滞留户搬走,道路重新施划,车辆从南站出来后,可以顺畅地前行。释放空间后,步道拓宽,沿线种满绿植,站区环境大为改善。

  北京南站路滞留户搬走,道路重新施划,车辆通行顺畅

  与此同时,北京南站路取消西向西掉头点,引导车辆在下一个路口掉头,进一步减少不同方向车辆在车站周边会合交织,降低了事故率。调整北京南站路和马家堡东路交叉口交通流线,增加禁掉标识,调整路口信号等配时,提高路口车辆通行效率;优化万芳亭西停车场西南入口交通流线,增加一条社会车辆进停车场的直行车道,增设护栏配合出租车临时限流措施,缓解北京南站路南段进站方向交通拥堵状况。

  北京西站

  打通“断头路”通行更加顺畅了

  类似的优化,在各大站区都能看到。北京西站南广场广莲路落客区,因旁边坐落着公交车站,导致所有来站车辆无法环线行驶,只能原路掉头返回,严重影响通行效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协调公交集团,西站地区管理办公室组织专班积极推进,将西站南广场公交场站最西侧第一通道与广莲路、站前东街进行连通,打通了“断头路”,在西站南广场接送旅客的小客车,不必原路掉头折返,通行能力提升40%以上,有效提升了西站南广场交通接驳能力。

  服务升级

  停车打车更加方便快捷了

  市重点站区管委会统筹盘点站区空间资源,科学规划场站功能布局,北京站西侧停车场改建为出租调度站后,停车功能整合到北京站东侧,原来的罚没车辆停车场被腾退,一处拥有三层楼的地下停车场完成蜕变,共为旅客提供四五百个车位。

  “这个停车场,过去脏乱差,最要命的是没电梯,搬行李上下楼太费劲。”经常到北京站送岳母回东北老家的李先生说,如今这里大变样了。

  走进地下停车场,一改过去光线阴暗的环境,老旧墙面粉刷一新,声控节能照明设备可为旅客“引路”,新风系统为车主带来新鲜空气,明晰的指路标识让旅客不会迷路,智慧泊车系统快速引导车辆进入空闲车位,另外还引入两处租车服务网点。最重要的是,地下停车场加装了电梯,方便了拖着行李的旅客。据统计,停车场日均停放车辆由原先不足200辆车,直线上升至2000辆车,停车资源实现“活起来、用起来”。

  北京站东侧地下停车场

  北京南站也有变化。去年7月,北京南站在东、西地下停车场网约车区域新建两个空调等候区,室内温度保持在26℃至28℃。出站后沿途也有醒目、连续的指引标识,一直通向等候区,旅客出站后步行3分钟左右就能抵达。

  北京北站,曾经因没有网约车接送区,出租车在站外路边停靠候客,阻塞通勤车辆,让公交车难以进站接驳,还造成了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一体化提升过程中,站区融合社会资源,选定西环广场地下停车场B2(D6-D8)停车区域作为北京北站网约车接送区。旅客出站后,可根据引导标识乘坐扶梯下到B2层,右转约90米即可到达上车点。

  未来可期

  路畅了 景美了

  服务更完善

  北京七大站区华丽蝶变,成为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迎宾门、多元共享的城市门户会客厅、古今交融的文化展示风景线。

  与此同时,朝阳站配套交通枢纽、丰台站配套交通枢纽未来开通运营后,均可实现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车等多种城市交通方式接驳换乘。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市连接两大国际机场、联通京津冀和中心城区的重要功能节点,是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项目计划今年底主体工程完工,2025年将陆续接入京唐城际联络线、平谷线等线路,进入试运营阶段。届时,本市将迎来“八站两场”枢纽新阶段。

  编辑 刘佳妮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