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11月提出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框架之后,今年6月终于迎来了具体试点的落地。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公布9家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
工信部表示下一步四部门将按照试点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有序推进试点实施,并基于试点实证积累管理经验,支撑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生产准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前,已有多家车企获得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但仅限于测试阶段,而此次进入试点名单则意味着在通过测试后可开展上路通行试点。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方寅亮表示,近两年智能驾驶发展速度比较快,在应用场景上有所拓宽;不过,自动驾驶发展仍存在包括成本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挑战,L3级别或者更高级别自动驾驶何时能真正落地,关键在于其在未来各个场景中能否真正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和解决消费者的需求。
9家车企入选,或更利好Robotaxi等商业场景
从入选名单来看,9家车企分别是长安汽车、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蓝谷、中国一汽、上汽红岩、宇通客车和蔚来汽车;从企业类型来看,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从名单来看,9家车企均为中国汽车品牌,仅有1家造车新势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首批进入试点的企业并非单独车企,而是一家车企对应一个使用主体所组成的“联合体”;即9家车企负责生产符合L3、L4级别的产品,测试则由相关平台提供。
其中,大部分使用主体是车企旗下的网约车平台,比如名单上的车联科技、东潮出行、祺宸科技、赛可出行、北京出行、一汽出行等6家使用主体全都是网约车平台;宇通客车对应的使用主体是郑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蔚来汽车对应的使用主体是蔚来汽车,并非网约车平台。这意味着在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初期应用场景将包括Robotaxi、自动驾驶客车以及货运等商业场景。
工信部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问答》中提到企业获得L3测试牌照主要应用于产品研发过程,通过开展实际道路测试,验证产品在实际道路交通运行环境下的安全性,充分的产品研发测试验证,是后续产品量产应用的重要基础,也是此次试点的重要基础。
据悉,此次试点申报流程以自愿申报形式参与;此外,目前车企进入试点只是完成试点申报阶段的遴选,并不代表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取得准入许可或允许上路通行,还需完成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等环节。
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表示,试点工作将促使参与企业加大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明确了试点联合体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多家车企L3级测试牌照,规模化上路仍面临成本等挑战
在工信部发布名单的前一天,极氪汽车宣布其浩瀚智驾系统获得了上海市高快速路L3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截至目前,记者初步统计已有包括奔驰、宝马,及智己、长安、极狐、深蓝、阿维塔、赛力斯、比亚迪等在内的品牌获得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目前还没有具体标准明确界定L3级别及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我国的量产车型普遍处于L2级辅助驾驶阶段,部分品牌销售会以L2+级别宣传自己的产品。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368.4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标配L2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达到50.56%。
试点渐进,L3驶离我们还有多远?业内认为,推进试点只是开始,完善L3级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法律法规,才是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不过,规模化商用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只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首先是成本问题,目前很多企业布局还是比较多地通过堆砌配置的方式,例如堆算力、堆毫米波雷达等,这会导致成本较高,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成本。实现大规模化商用一方面是功能本身,另一方面与成本也有很大的关系。”方寅亮分析称。
在方寅亮看来,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麦肯锡调研发现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或高科技功能的支付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消费者更关注智能驾驶功能在应用场景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善驾驶体验,只有消费者真正感受到智能驾驶的变化、在场景上的收益才会愿意去支付。
从L2级别迈向L3级别甚至更高阶自动驾驶,明显区别是自动驾驶的设计运行区域的应用范围会大幅提升,在一定的设计运行条件下,系统将可以执行全部的动态驾驶任务;这也意味着对智驾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将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需要在接管机制、冗余安全、人机交互、产品运行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以及数据记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升级。
此外,在朱西产看来,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短期内仍无法大规模商业化,首先是我国道路交通情况复杂,针对L2辅助驾驶级别的技术仍要手托方向盘才可以进行。其次是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责任认定难以判断。
信达证券认为L3级自动驾驶测试的逐渐落地,有望推动高阶智能驾驶进一步迭代,车企对高阶智能驾驶的重视程度均有较大提升,智能驾驶也有望成为车主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不过多位专家告诉记者高级别自动驾驶会逐渐在细分场景中实现一定的商业化 ,但行业仍处于早期,国内自动驾驶仍道阻且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