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历代古钟共谱钟铃文化乐章——海淀融媒记者探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历代古钟共谱钟铃文化乐章——海淀融媒记者探访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2024年06月12日 10:13 北京日报客户端

  永乐大钟的悬挂结构

  永乐大钟通体铸满了文字

  在阅古钟林展厅,大大小小、各朝各代的古钟陈列于此

  九亭钟园中的永乐铁更钟

  九亭钟园里的古钟

  弘治道钟通体铸满了文字

  大钟楼

  “人过大钟寺,寺钟大过人。”这句俗语所说的就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本期《循迹三山五园》专题,海淀融媒记者带您走进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钟铃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物名片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曾经是清朝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距今已有290年的历史。在民间,因该寺内存有一口明永乐大钟,而闻名于世,被老百姓们称为“大钟寺”。

  1984年,成立了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保护古代钟铃的专题类博物馆,馆内现收藏有不同时期的各类古钟藏品近千件。

  前世今生

  一口钟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院内《敕建觉生寺碑》碑文中记录着大钟寺的由来,“京城西直门外曾家庄有圆址爽垲,长林佳茂,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宜为寂静清修之地”。短短几行字,可见旧时京西海淀风貌。这树木繁茂,水系纵横的清修祈福之地,因永乐大钟的到来而被百姓们称为“大钟寺”。

  走进山门,就来到了钟韵洪鸣展厅,可这里没有摆放任何一件古钟器物。“我们耳畔回响着浑厚悠远的钟声,就是这个展厅的设计理念,‘不见钟形,但闻钟声。’”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王申介绍道。不仅如此,钟韵洪鸣展厅里的一块铜牌也格外吸睛,这块铜牌以觉生寺为中心,将方圆十里范围内的古今标志性建筑描绘在铜牌上,在当时的自然条件下,无论身处铜牌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世味生来薄,诗愁晚更浓,溪山看未足,还听暮楼钟。”我国的钟铃文化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传说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发明和使用钟铃。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从历史到文化,从铸造工艺到功能使用,一口钟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在九亭钟园中,每一口钟都代表着一段过往,述说着一段故事。作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的最大更钟,永乐铁更钟相传曾悬挂在北京的钟楼之上,用来向城市报时,后置于地上不再鸣响,直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被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有观点认为“警钟长鸣”中的警钟,其中警示、提醒的作用就来源于永乐铁更钟的祖先——禁钟。记者现场看到,永乐铁更钟钟体的正面牌位上铸有“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的款式,表明它铸造于明代永乐年间。“这口钟通高4.37米,底口直径2.38米,钟纽部位是简化的夔龙纹,钟肩部位铸有24朵莲花瓣纹。”王申说道。

  历史典故

  感受钟铃文化源远流长

  从我国最早的钟——陶钟逐渐发展演变,之后陆续出现了铜铙、铜铃、铜钟,并根据需要又演变成了编铙、编钟,古钟的演变过程既复杂又漫长。

  所谓闻钟声,烦恼轻。在阅古钟林展厅,大大小小、各朝各代的古钟陈列于此。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两汉后正圆筒形钟体逐渐代替了合瓦型制的乐钟,被称为“梵钟”又叫佛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钟铃文化的源远流长。

  在阅古钟林展厅,一口考究的弘治道钟格外有意思。铸造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92年的弘治道钟,通体铸满了文字,在钟的顶部铸有百字圣诰,钟的肩部铸有莲瓣花纹一共二十八朵,每朵之间各铸一字,合起来对应的正是二十八星宿名。“有趣的是钟体铸有三部道教经文,没有任何分区,经文的起始部位,就在牌位的正上方,以‘元’字开始,从元字向左旋钟而读,即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这口钟从上到下一共排了32行,如果想要把钟体的三部道教经文阅读完毕,就需要绕钟32圈。”王申介绍道。

  看过展厅内的古钟会发现,很多钟的钟纽上都画了两条龙。“我们将它称之为蒲牢,传说是一种神兽的名字。唐朝的文献中引用三国时期《西京赋注》里的记载,说鲸鱼最喜欢追逐蒲牢,在追逐的过程中蒲牢会发出大的吼声,人们将蒲牢的造型铸在钟的顶部,而将钟锤的造型做成鱼的形状,希望铸出来的每一口钟都能发出洪亮的声音。”王申说道。

  一口古钟的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古诗中有云: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每一口钟都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沧桑,又不费吹灰之力的把人们带到了那个铸工精湛的时代,追溯那段历史。

  历史故事

  “五绝钟王”是中国古代铸钟 历史上的集大成者

  在钟韵洪鸣展厅,地下的铜牌上刻画有一行文字,是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的描述,“声闻数十里,其声谹谹,时远时近,有异它钟。”这口钟,就是铸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永乐大钟,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永乐大钟以历史悠久、钟声浑厚悠远,铭文经咒繁多,悬挂结构巧妙,和高超的铸造工艺而闻名于世,因此,有着“钟王”的美誉。

  这口足有两层楼高的“钟王”是怎么来到大钟寺的呢?“根据专家推测,古人每隔一里打一口井,在隆冬季节以井水泼地,用形成的这种冰道,将永乐大钟置于其上,通过人拖运的形式,缓慢地移至觉生寺进行悬挂。”王申补充道。

  常说钟王有五绝,第一绝就是形大量重、历史悠久。永乐大钟通高6.75米,相当于两层楼多的高度,重量达到了46.5吨重,相当于6头成年大象的重量,钟口直径长3.3米,需要几位成年男性环抱才能将这口大钟环抱住。

  永乐大钟的第二绝,就是声音。永乐大钟重击沉着古朴,轻击清远悠扬,根据仪器测定,永乐大钟的余音可以达到3分钟之久。在永乐大钟的正下方,还有一个八角型的地坑,被称之为“散音池”,有利于钟声的传播。

  对于46.5吨重的大钟,如何完好地悬挂也值得探究。这就是永乐大钟的第三绝,科学的悬挂结构。永乐大钟采取了三层重叠、纵横架构的悬挂方法,同时八根贴金盘龙立柱同时稍稍向内侧倾斜,形成了一个侧角,与上面的横梁形成了向内侧的合力,保证了永乐大钟悬挂结构的稳固,同时,悬挂永乐大钟的是一个双U型环的结构,双U型环中间有一枚穿钉,长112.5厘米、横截面是14.3厘米(长)乘6.6厘米(高),经专家计算,这根穿钉虽然小,其中很有可能包裹着一根低碳钢的钢芯,由此来保证永乐大钟的悬挂的稳定性。

  而永乐大钟的第四绝就是铭文之多,当属世界第一。永乐大钟的钟钮、悬挂结构以及钟体的外壁、内壁、口沿上都遍铸汉文、梵文两种文字,共计23万余字。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铸这么多字,可见技艺的高超。这也就是钟王的第五绝,高超的铸造工艺。经过现在成分分析测定,永乐大钟含有铜、锡、铅和其他少量金属元素,而铜锡铅的比例这种青铜合金的比例,与《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六分其金,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是相符合的。由此可以看出,永乐大钟当时的铸造工艺。

  永乐大钟承载着永乐皇帝“敬愿大明永一统”的理想追求,凝聚着中国古代匠师们的高度智慧,闪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金属文明的技术之光,在今天研究和理解永乐大钟的文化内涵,保护和利用这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洪钟悦耳,史海钩沉”。永乐大钟已被敲响六百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其铸造技术之高超,工艺之绝伦,是技术与文化的完美结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铸钟历史上的集大成者,也是一级文物,镇馆之宝,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也因此大钟而声名大震,成为了如今钟铃文化的聚集地。

  “园”说新语

  钟声讲述古今变迁

  曾经的觉生寺作为清代皇家寺院,不仅是当时的礼佛场所,更是清代皇家祈雨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清代皇帝往返于北京西郊园林到紫禁城之间陆上交通的重要节点,是皇帝驻跸或休憩的场所。

  如今,依托觉生寺古建筑群成立的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则发挥着公共文化教育职能,馆内收藏的700余件古钟藏品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古代钟铃文化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反映了中国古代钟铃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如今,在这里每年也会举办辞旧迎新、鸣钟祈福活动,正如永乐大钟铭文所记述的那样:“惟愿国泰民安乐,惟愿时丰五谷登,惟愿人人尽忠孝,惟愿华夷一文轨,惟愿治世长太平,惟愿人民登寿域,惟愿灾难悉消除,惟愿盗贼自殄绝,惟愿和气作祯祥”。

  这里“圆址爽垲,长林佳茂”,这里“钟声悦耳,林静鸟鸣”,这里曾是皇家清修之地,也是祈福之所。如今,时移势迁,唯有钟声从未变更。钟声阵阵,时光倏忽。清代“右隔尘市之嚣,左绕山川之胜”的清修场所,如今已成为坐落于北京海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中古树悠悠,钟声依旧,历代古钟共谱钟铃文化乐章,祈福钟声寄托着新时代中华儿女的朴素心愿,传递着古都文明历史发展的铿锵脉搏,更记录着泱泱大国奋勇前行、自强不息的时代强音。(记者 李洪亚)

  小贴士

  位置信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31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30停止售票、入馆),无需预约。周一闭馆。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