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美育进中考,如何更有效?|争鸣

美育进中考,如何更有效?|争鸣
2024年06月15日 14:43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录取计分科目”。截至去年6月,江苏、湖南、云南、河南、辽宁等8个省份已全面推行,还有5个省份在市、县、区试点探索,考试计分从10分到40分不等。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美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逐渐被重视,教育部门将美育纳入中考评价体系,这是基于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考试的初衷和目标,是希望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在审美、艺术等方面得到提升,形成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美育进中考,不仅仅是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考查,更是对他们审美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这一改革,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从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更完整的人格,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增添更多可能性。

  虽然此项政策出台之初引发过许多讨论与争议,但美育进中考已成定局,而且大概率会全面铺开,因此讨论“该不该考”已经没有实质意义,“考什么,怎么考,近几年的试点效果如何”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前不久,央视网发文《美育中考真来了,没“艺术细胞”的孩子咋办?》,文中披露了一些地方试点考试的做法,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问题一:艺术考试也搞“死记硬背”?

  一些地方的考试题目以艺术知识为主,考查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力,无法反映其艺术素养,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让美育中考趋向应试和功利。有初三学生“吐槽”,除了常规作业,还要背艺术知识,“这幅画的作者是谁,那首歌是谁唱的,都快搞成艺术生了。”还有个别地区虽然除了基础知识外还考查学生的艺术表现,学生被要求每天打卡,上传唱歌、跳舞的视频,但在实际考试中仍是量化指标。比如唱歌,看的还是音准、节奏、速度、歌词等是否准确,而情感、个性、态度却被忽视了。也有艺术学科老师抱怨,考题设置不合理,占分不合理。更让老师们担心的是,以前上艺术课没有什么负担,师生都很享受;但现在上课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艺术课堂失去了往日的快乐。

  问题二:考学校还是考学生?

  有知名自媒体博主曾撰文批评美育进中考,她认为与其让孩子们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鬼哭狼嚎”地唱歌,不如让他们走进大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在松弛的状态下学会表达、赞美和思辨。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表示,在生活中感受美当然很好,但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个条件。艺术的熏陶、审美素养的提高,必须通过系统的学校美育才能实现。发达地区的师资力量、学校条件能较好地落实美育,而在广大乡村地区艺术仍是副科,师资不足、硬件落后,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中考更像是在考学校而不是考学生。美育进中考,就是要用分数的指挥棒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美育、落实美育政策。

  问题三:考什么,怎么考?

  对于“考什么,怎么考”,笔者曾在刊发于《音乐周报》的《音乐测评,该怎么评?》《艺术修养被判零分,“打”了谁的脸?》《如何让测评成为音乐学习的动力?》等文章中零散发表过一些看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估和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我们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

  一、少考死记硬背的常识,多考个性化的理解。

  审美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行为,它虽然有一定的标准,但绝不是统一的标准,审美不应该谋求统一答案,而要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否则就没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了。让学生学会判断、赏析、评论艺术作品,就像作文考试一样,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虽然每个学生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也是可以评分的,并非不能操作。

  二、少考形式层面的技能,将平时的学习过程纳入考核。

  看过一个音乐中考的小视频,学生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跟着伴奏唱歌,可能是每个学生抽到的歌不一样,《国歌》《大海啊故乡》两首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荒腔走调、一片噪音。别说学生不容易唱准,即使唱准了,不同的歌声此起彼伏,考场也乱成了一锅粥。美育考试还有何美可言?如果学生能提供一段本人最好的艺术表现的小视频或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老师大概也可以判断出学生的情况,可能比现场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少搞一刀切,多一些分层分级的量化标准。

  美育中考不同于艺术专业考试,一个是普及性的,一个是选拔性的,不同地区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艺术考试显然是不科学的。一个省份至少也得分成AB卷,城区一张卷,农村一张卷。学生的艺术实践也应作为参考,比如观看展览、听音乐会、公益演出,由学校证明,都可以给予一定附加分。

  除了传统的绘画、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戏剧表演、舞蹈、摄影等多种途径来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淡化艺术考试的专业性,突出美育的普适性。同时,公正的评价标准也是提高美育考试质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意思维、表达能力以及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而非仅仅关注技巧和形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潜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总之,通过对美育考试方式的改进和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既然是考试,说一点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不增加过重的负担,又能提高美育的效果;既注重平时的考查,又做好终端的考核;既兼顾到艺术知识的传承,又关注到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摆在命题专家和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个课题。

  至于“没有艺术细胞”的孩子怎么办?逃避肯定不行,只有认真对待,用心上好学校的每一节艺术课,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让艺术细胞“生长”起来,才能从容应对“美育进中考”,这是惟一的办法。

  吴洪彬/文

中考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