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北京老城故事丨书香致远琉璃厂

北京老城故事丨书香致远琉璃厂
2024年06月21日 11:16 北京日报客户端

  “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这首清代诗人潘际云的七言绝句,形象地描绘了文人学士对琉璃厂书肆的眷恋与痴迷。琉璃厂一条街汇集了众多销售传统字画、文房四宝、古玩珠宝和古旧书刊的店铺。一般地方买不到的书往往在这里“得来全不费工夫”,因此吸引着八方来客,也演绎出一个个为书痴狂的动人故事。

  禁窑成就书市兴

  元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下令营建元大都。元朝的皇帝非常喜欢金黄色琉璃瓦。马可·波罗就曾经记述元大都宫殿顶部铺满黄金的瓦,以至于早年欧洲人认为元大都的宫殿遍布黄金。琉璃瓦从哪儿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就地取材,烧制琉璃。位于元大都城丽正门外西侧的海王村地旷人稀,河流水洼遍布,取土建窑十分便利,还可就近使用西山出产的木材和煤炭,因此成为烧制琉璃构件的窑厂所在地。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决定迁都北京,为此进行大规模的城市营建。朝廷在北京建立了五大厂,即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台基厂和琉璃厂,其中琉璃厂就设在海王村一带。嘉靖年间,北京修筑外城,琉璃厂变成城内的一部分,属于宣南坊,但人烟尚不稠密。明朝中后期,琉璃厂不仅有大量烧造建筑构件的窑厂,而且周边开始有一些老百姓居住,逐渐向居民区转变。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描述当时的琉璃厂时写道:“树林茂密,浓荫万态,烟水一泓。度石梁而西,有土阜高数十仞,可以登临眺远。”

  清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旗民分治”的策略,“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原居住于内城的居民纷纷举家外迁到宣南坊一带定居。琉璃厂仍在继续烧制琉璃。相传,康熙帝上朝,发现南边黑烟冲天,就问大臣是怎么回事。大臣上奏,是琉璃厂在烧窑,故而冒烟。康熙帝马上下旨:“城内居民甚多,立即停烧。”于是,琉璃厂的烧造功能迁至“外厂”门头沟琉璃渠。实际上,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琉璃烧造功能确实部分外迁,但直到光绪“庚子事变”时,烧窑才完全停止。

  康熙朝后期,为了皇宫安全,官方将在内城举办的灯会和书肆移到了琉璃厂。于是,琉璃厂地区搭棚悬灯,百货聚集,人气逐渐兴旺起来。到了乾隆朝前期,琉璃厂书肆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书肆集中在琉璃厂发展,书肆业成为琉璃厂的主体行业之一。乾隆帝下令征集天下图书,编修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综合丛书——《四库全书》。各方编写人员会集京师,并纷纷来到琉璃厂搜罗古籍。编纂官员在琉璃厂四处求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一些外省的书商听闻此事,争相携带书籍进京,希望卖个好价钱。本地的书商也根据需求,到全国各地重金收购古籍善本。一时间,文人聚集的琉璃厂,成为天下图书的集散地。不少文人学子终日盘桓于书肆之间,畅游书海,流连忘返。

  书痴著述书肆记

  “呼呼——呼呼——”随着窗外不断的风声,李文藻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无法入睡。几个月前他在琉璃厂的经历时常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他翻身从床上起来,点燃蜡烛,提起毛笔,写下了“琉璃厂书肆记”几个大字……

  李文藻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著名藏书家、金石学家、文学家。他生性好书,爱书如命,尤其喜欢四处搜集分散书籍配成一套,藏书颇为丰富,竟达数万卷之多。

  乾隆三十四年(1769),李文藻在京候缺,在琉璃厂附近的百顺胡同住了近半年时间。闲暇时,他以抄书和到琉璃厂各个书肆看书为乐,琉璃厂的书肆基本上都转遍了。他曾经在琉璃厂淘到一本《广东新语》,后得知自己将赴广东恩平任知县,还笑谈淘到此书是赴任广东之先兆。每当在书肆中淘到名人的藏书,他都如获至宝。有时,一时间拿不出买书的钱,他就把自己的衣服典当掉,等日后有钱了再将衣物赎回,被时人称为“书痴”。

  经常陶醉于逛书肆的李文藻,结识了一批书肆掌柜。“鉴古堂”书肆的掌柜老韦就是其中之一。老韦非常懂书,曾经指点过李文藻的好友周书昌买书。此外,老韦还擅长经营,对每个客户的喜好了如指掌。老韦卖的书开价很高,但提供的书往往正是买家所需且传世不多之书,因此买家心里虽然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要价。

  当年十一月,李文藻离京赴任广东。路上,他“长夜不能寐”,对自己在琉璃厂书肆的经历回味不已。他将这段经历及各个书肆的情况一一记录下来,同时还记录了琉璃厂文化经营的许多细节,写成了《琉璃厂书肆记》一书,成为后人研究琉璃厂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受李文藻的影响,缪荃孙的《琉璃厂书肆后记》,孙殿起、雷梦水二人的《琉璃厂书肆三记》和《琉璃厂书肆四记》相继撰写完成,翔实地记录了琉璃厂书肆的发展变化。

  文人荟萃书为媒

  琉璃厂一条街特有的文化氛围,强烈吸引了大量文人雅士。各书肆也投桃报李,十分注重与文人的交往,想尽各种办法搜集图书,为文人提供服务,以书会友。许多文人名士将书肆店员称为“书友”。鲁迅、郑振铎、钱玄同、刘半农、魏建功等学者都是琉璃厂的常客。众多文人与“书友”留下一段段佳话。

  藏书家伦明对琉璃厂情有独钟。1916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时常流连于琉璃厂各书肆。他嗜书如命,碰到好书总是不计代价收入囊中。每到琉璃厂,他总是身穿破大衣,脚蹬旧鞋袜,不修边幅,看起来落魄,买书时却出手大方。他将整个琉璃厂的书肆都细细转遍,甚至没有固定店铺的游商和书贩他都认识。

  一天,伦明听说琉璃厂晋华书局新进了一批书,便兴致勃勃地跑去挑选。他看到进货单上有一本《倚声集》,便和店主说:“这本书不错,我要了,多少钱?”谁知店主两手一摊,说道:“先生,真不巧,这本书我家店员刚拿去送给另一位先生了。”伦明大惊失色,赶忙问清送货地址,坐洋车赶在店员送达之前,到了另一位买主的家门口。他刚下车没两分钟,就看店员背着包袱到了。伦明十分得意,顾不上擦满头大汗,对店员说:“打劫!这本《倚声集》归我了,多少钱你开个价!”店员早就知道伦明以往的“劣迹”,只得将书交给他。后来,伦明还出资开办了一家名为通学斋的书店,由孙殿起经营,以方便自己找书。

  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同样是爱书之人,也是琉璃厂书肆的常客。他曾经为了买一本14元的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当掉了父亲的一件大氅。他经常到琉璃厂逛书店,与通学斋孙殿起的外甥雷梦水逐渐熟悉。雷梦水时常去朱自清家中送书,二人交往密切。朱自清喜欢画册、戏曲小说、唐诗宋词方面的书籍,雷梦水便注意相关书籍的收集。雷梦水曾先后将几种明清刊本收集起来送到朱自清家中,朱自清极为满意。

  一天,雷梦水又到朱自清家送书,朱自清鼓励他要学着写点东西。雷梦水觉得自己是个卖书的,又没有文化,不敢写。朱自清正色说道:“你的舅舅孙殿起不就是卖书的吗?只要你刻苦学习,努力坚持,又怎么会写不出来?”在朱自清的鼓励下,雷梦水开始读书、写作,终成古籍专家。

琉璃厂新貌(黄一曼 摄)琉璃厂新貌(黄一曼 摄)

  如今的琉璃厂,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街区。古香古色的建筑,琳琅满目的商品,川流不息的游人,徜徉于此,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北京市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