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变“科技之花”为“产业之果”

变“科技之花”为“产业之果”
2024年06月23日 09:08 中国教育报

  ■科技创新 教育力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巡礼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兴起与发展,传统的燃煤发电该走向何方?针对这个问题,早在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严俊杰课题组就率先提出,燃煤发电要由原来电力生产的主体能源逐渐转化成维持电网平衡的一种条件性电源。

      “电最大的特点是快,最大的缺点是太快。有别于传统燃煤发电的‘随用随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往往‘风云难测’,要实现供需瞬间平衡,就要有中间方来维持,燃煤发电调峰调频的性能应运而生。”严俊杰日前告诉记者。

      针对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运行存在的变负荷速率不足、变负荷区间受限、变负荷能耗剧增三大难题,严俊杰团队历时15年,发明了提升变负荷速率、拓展变负荷区间和变负荷瞬态过程节能的蓄热有序利用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了燃煤发电的灵活高效。“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燃煤发电机组瞬态过程灵活高效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05项,牵头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项,形成了国际化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群,引领了燃煤发电灵活高效技术的进步。

      “是学校‘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催生了这个项目,我们和华能、国电投、大唐、国能和华电等五大发电集团的电科院强强联手,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直接在产品链运营迭代,大大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广。”严俊杰说,该项目已推广应用于全国30个省份500余家电厂的调峰调频与能效提升,满足了新型电力系统对燃煤发电灵活高效运行的重大急迫需求。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创新港,实施“6352”工程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探索构建“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的“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院长梅雪松团队,积极拓展机床行业“朋友圈”,从机床制造企业到实际机床用户,从数控系统到机床主机,深度合作的行业龙头企业超20家,是国内跟机床行业相关企业合作数量最多的团队之一。团队教师坚持深入车间一线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企业一待几个月,真正让技术成果解决行业痛点,实现落地应用。

      秦川机床开发了国内最大的精密齿轮磨床,遇到进给系统振动问题,加工产品始终达不到技术要求。企业找到梅雪松团队后,师生们在现场测了一个多星期,最终发现并解决了企业的难题。正因为这些实际课题,团队在国际上第一个解决机床摩擦误差建模与仿真问题,最早提出无外加传感器解决机床动态误差分析与抑制方法,最早实现国产数控系统空间误差补偿功能模块并应用于实际,最先实现国产数控机床批量化鲁棒性热误差补偿实际应用。

      梅雪松团队研究的“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稳定性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针对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精度及其稳定性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严重阻碍我国国防建设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难题,创建了数控机床全生命周期精度提升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发的多款精密机床突破了瓦森纳协定的技术限定,解决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关键制造难题。

      严俊杰团队和梅雪松团队取得的成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行业产业发展的缩影。如今,校地校企合作、基础研究、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推进在创新港高歌猛进。学校与19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76个,与1100余家科技企业联手攻关行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推动科技成果赋权转化项目140余项,就地转孵化20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硼中子俘获治疗”等孵化项目在2023年获得超亿元天使轮融资。

机床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