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历史教师金谷榕用一张地图,让时间和空间要素“流动”了起来。“历史课本中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反而能够串成‘一根线’,搭起思维框架。”这帮助学校高三学生陈沙沙提升了辩证思考的能力。
十多年来,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林良展名师团队专注学生思维力的提升研究,聚焦中学历史思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过去,在部分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重时空框架、轻时空流动等问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林良展介绍,历史思辨教学努力突破这些限制。他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多维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凭证据讲话,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经过多年实践,林良展团队摸索出三大历史学科教学策略。教师们采用情境重构、逆向推演、时空流动等策略,创新教学方式,如逻辑搭桥法、情境演绎法等,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将情境重构策略应用于课堂当中?金谷榕选择了情境演绎法。“首先用VR观察坞堡的内部,可以看到起居室等的分布。再来结合文献史料,我们一起思考东汉时期的经济是怎样发展的?”金谷榕借助多媒体,展示广东出土的文物坞堡,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对坞堡很感兴趣,课堂上他们能够带着问题思考。”金谷榕表示,文史学科间的联动,为学生们带来更多思维的碰撞。
历史教师毛帅则活用时空流动策略,以“和”字的字形起源、内涵演变等作为小切口,以小见大。毛帅在课程设计中,还会加入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们从整体辩证思考。
林良展介绍,课程以外,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开展历史学科文化节、历史戏剧社团活动等活动,促使学生们提升综合素养。在今年的历史学科文化节上,学生穿越“寻宋之门”,体验宋朝生活。“这些活动‘跳’出了传统课堂,学生们都喜欢这种形式,也玩得很开心。”金谷榕说。
如何在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看见”学生思维力的提升?学校形成了多维、多层、多元的评价体系,通过设置教学目标、内容等多个评价维度,并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实际学情设定多层评价,使学科教学成效具象化。
同时,学校灵活调动教师、家长、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不少家长受邀入校参观,同任课教师交流孩子情况。“我们也常常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去触摸历史,到社会的大平台上打磨自己。”金谷榕说,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青史杯”高中生历史剧本大赛等学科比赛,与其他学生同台竞技。
2021年,学生江宗泽参加了“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其实,我的初稿效果并不理想,金老师就逐字逐句分析了我的不足。”他回忆说,比赛过程中,他逐渐形成整体的历史思维,面对众多史料能够辩证地思考,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最终,江宗泽获得了“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