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重视治疗中的“患者参与”,多方共议瓣膜疾病管理新方向

重视治疗中的“患者参与”,多方共议瓣膜疾病管理新方向
2024年09月28日 10:39 新京报作者:王卡拉

  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的主题是“心行合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瓣膜疾病已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围绕我国瓣膜疾病现状及患者未尽之需,在近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导的“医患携手守护心脏瓣膜健康呼吁行动”上,多方嘉宾深入探讨促进患者了解并积极参与瓣膜疾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路径,更大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递增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郭应强教授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2亿人患有心脏瓣膜疾病,每年死亡人数约260万,中国约有2500万瓣膜病患者。而《2022年中国心血管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度我国共有726家医院开展了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总手术量为263292例。其中,心脏瓣膜手术量71550例,占总手术量的27.2%,是占比最高的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中重度主动脉瓣膜疾病患者的总体瓣膜手术治疗率仅为47.1%。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杨勇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脏瓣膜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一大常见疾病,且发病率还将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公众尤其是中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健康科普,来帮助他们提升对瓣膜疾病和诊疗理念的认知,从而促进强化患者的主动健康意识,助力健康老龄化。

  此外,由于瓣膜疾病症状无特异性,公众对疾病及疗法认知不足,相比庞大的患病人群,心脏瓣膜病误诊漏诊率较大,很多患者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因而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及预后,进一步加重了疾病防治负担。

  “很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有问题,大量病人没有被发现。提高基层医院心脏超声诊断水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郭应强教授表示,发现和诊断心脏瓣膜病其实并不难,只是需要用专业的心脏彩超设备。他曾在不同层面呼吁,把心脏彩超的检查设备和技术尽可能普及到基层,理想状态下,在社区医院也能进行规范化的心脏彩超筛查。设备的普及、人员的培训,以及在一些健康管理中的适当阶段加入心脏专科检查项目,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患病人数一定会增加。退行性改变是衰老的一种表现,目前没有太多有效的方式来进行预防,现阶段更多的是早期发现,合理干预,以得到更好的远期效果。”郭应强教授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在体检时加入心脏超声检查,更早地发现心脏瓣膜病的情况。

  重视治疗中的“患者参与”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和对疾病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心脏瓣膜病的创新治疗方案不断涌现。微创和介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人工瓣膜材料的更新与迭代,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治疗选择,瓣膜疾病的治疗也将朝着更微创、更耐久、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疾病及治疗理念的科学认知,提升其自身在诊疗全过程的参与程度,成为提高临床获益的又一关键。在场专家表示,治疗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治疗手段的进步,更需要以患者为中心,重视“患者参与”在治疗中的作用,在医患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为核心,帮助医生做出更具价值的决策,并真正惠及患者。

  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执行主任周庆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结合自身经历就瓣膜疾病的诊疗提出了个人看法: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未来心脏瓣膜病的发病人群一定会越来越多。对于瓣膜患者来说,一个成功的手术,一是让患者手术后即刻能够下台,损伤小;二是能够尽快康复出院;三是患者能活得久,活得好,更重要的是能够没有负担地活着,尤其是年轻的瓣膜疾病患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患者的情况,更需要患者以对自我健康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医生沟通自身意愿,共同确定最终治疗方案。

  “作为临床医师,我们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与患者充分交流与讨论,对患者的预期寿命、个体情况、生存质量等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治疗方案,实现患者最大获益。”郭应强教授强调。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和理念被更为广泛快速地应用于临床,瓣膜疾病患者预后也有了显著改善。不过,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瓣膜疾病的临床治疗水平、质量和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仍是社会各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周庆教授表示,医患是战友,共同面对的是疾病。医生有技术,患者有意愿并积极参与诊疗过程,家属有理解和信任,才能最大程度上帮助我们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战胜疾病、取得更好预后的关键。

  患者组织代表、全球心脏中心·中国瓣膜病患者分会负责人张庆表示,心脏瓣膜病是一个长周期疾病,患者从得知患病到手术,再到术后康复,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来分享心情、消除恐惧、解除疑虑,并相互鼓励。“我们希望通过搭建一个集科普、交流与支持于一体的平台,帮助更多受瓣膜病威胁的患者深入了解疾病,远离困惑与恐惧,并正确评估治疗选择,从而更好地参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迈向幸福人生。”张庆说道。

  “只有患者对疾病有认知和治疗意愿,才能提高诊疗参与度,最大程度提高治疗方案的获益。”郭应强教授提出,当下瓣膜疾病越来越复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患者的参与,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特别是心脏内外科医生团结协作,才能为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刘军

疾病手术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