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中美民众对话2024”主办方代表:希望社会支持两国民间交流

“中美民众对话2024”主办方代表:希望社会支持两国民间交流
2024年11月23日 18:20 新京报作者:朱月红

  当中国“外卖诗人”遇到美国卡车司机兼作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达巍最初也预料不到。

  达巍是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去年10月底,一场旨在促进中美民间交流的活动在纽约举行。这场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美民间对话,汇聚了来自多个领域的中美民众代表,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中国“外卖诗人”的王计兵与美国长途卡车司机兼作家芬·墨菲。

  “他们俩都是中美民众的代表,但他们一个不会说中文,一个不会说英语,我一开始也不知道,他们怎么顺畅交流。”面对语言的不同,达巍起初心存疑虑,不知他们如何跨越这道鸿沟。

  结果,他们的对话不仅顺利进行,更因两人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延展到中美关系,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达巍在今年11月21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这段回忆。时隔一年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再次在北京共同举办“中美民众对话2024”。

  本次对话以“探寻前行之路”为主题,从11月20日持续至23日,邀请来自中美两国学术、商业、社会和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数十位代表性人物,以对话形式增进两国民众相互理解,探讨两国民众如何在各领域深化合作,助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

  谈及对本次活动的期许,达巍说希望有更多类似王计兵与芬·墨菲的故事得到呈现。此外,作为主办者,他希望能够通过活动进一步引起社会对中美民间交流的重视并给予更多的支持,使此类活动持续办下去。”

  2024年11月20日至23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携手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US- China Relations, NCUSCR),共同举办“中美民众对话2024”。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摄

  在对话中“探寻前行之路”

  新京报:“中美民众对话2024”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以 “探寻前行之路”为主题。如何理解这一主题?中美的前行之路是什么?

  达巍:“探寻前行之路”其实主要是在探讨,无论中美关系前景如何,两国在未来如何继续密切民间交流。

  新京报:在本次“中美民众对话2024”活动的欢迎致辞中,你提到去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那场中美民间对话活动。回顾那次对话,有哪些议题或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达巍:去年举行的中美民间对话议题多样,涵盖教育、商业和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议题以及相应的对话都蛮有意思。

  其中有一个对话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那便是中国“外卖诗人”王计兵与美国长途卡车司机兼作家芬·墨菲跨越国界的对话。

  彼时,我们邀请了王计兵远赴纽约,与芬·墨菲进行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国度,却同样在体力劳动之余以文字记录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中美民众文化的鲜活代表,与我们举办活动的初衷契合,即搭建中美人文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中美民众展开对话,增进对彼此的信任与理解。

  其实在他们真正对谈之前,我并不知道对话能不能成,他们两个,一个不会说中文,一个不会说英语,他们俩怎么交流?但最终效果还可以,他们的对话不仅顺利进行,更因两人以小见大从生活小事延展到中美关系。

  当然,去年那场对话活动的特别之处不止于此。再如,在体育领域的对话,我们邀请到美国体育界的嘉宾麦迪与中国体育界的嘉宾姚明,他们俩不仅风趣,还是好友,围绕中美关系等议题进行了轻松愉快的交流。

  民间交流是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

  新京报: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中美关系处于怎样的状态?

  达巍:中美关系目前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未来是否会面对更大的风浪,需要再观察。

  新京报:中美关系和两国民间交流是什么关系?此次民间对话活动或举办类似民间交流对促进两国关系有何作用?

  达巍:传统上,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是支撑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人文交流也可以说是民间交流,这意味着民间交流十分重要。这就好比一个凳子需要三条腿才能立得住,民间交流是其中一条腿,如果没有这条腿,中美关系无法立住。

  在普通民众看来,民间交流和中美关系类似,是一个有些抽象的概念,离他们的生活相对有点远,但它确实能对许多人产生影响。

  关于此次民间对话对中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我想一次活动的影响是微小的,但我仍然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引起更多人对民间交流的支持。如此一来,无论中美前景如何,民间交流的基础仍在。

  如果未来中美关系遭遇挫折,但民间交流能够继续,中美关系的基础能够维持,例如美国留学生能来到中国,中国留学生也能够去往美国,两国旅游往来不绝。如果将来中美关系更加密切,民间交流也许可以推动经贸关系、政治外交安全关系进一步改善,但这需要相当的条件。我们过去提得较多的是经贸关系是“压舱石”,现在的情况是人文交流、民间交流是不是能够作为压舱石,还是取决于中美两国希望维持什么样的中美关系。

  新京报:今年,特朗普第二次当选美国总统,将重返白宫,这会对中美民间交流产生影响吗?

  达巍:特朗普政府的相关政策还没出台,不宜太早下结论。虽然有观点称,他上台之后可能会对中美民间交流带来风险,但我认为还是得再观察,目前一切仍是未知。

  推动中美民间交流,需要更多力量

  新京报:接下来有什么促进中美民间交流的计划?

  达巍:实际上,民间交流不仅仅体现在组织对话活动上,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实际行动来促进这一进程。作为一所大学机构,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事情,包括每年接待大量美国学生来访。我个人也带领中国学生前往美国,如去斯坦福大学进行访学。两国学生的交流促进了中美两国民间的交流与理解。

  新京报:美国留学生来华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达巍:美国留学生来华后,都觉得这里挺好。然而,他们也意识到,需要更多深入的交流。这是两个社会的事。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我们会竭尽全力推动交流,但我们也清楚,仅凭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社会更多的人一起去推动这一进程,包括面对并克服可能遇到的挑战。

  新京报:在活动现场,许多青年到此聆听对话,就他们关心的议题与嘉宾互动。现场之外,也有许多青年有志于促进中美关系和民间交流。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寄语吗?

  达巍:希望青年人通过多种方式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更丰富的人,其中一个方法是去接触更多国家的文化和人,去拓宽自己的世界观。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障碍。因此,也希望青年人要勇敢一点。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张彦君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