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方美昂再次来到中国。
她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行政艺术总监,此行主要是参加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与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美民众对话2024”。
这不是方美昂第一次来北京,她是中美民众对话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中美民众对话2024”活动过后,她跟新京报记者聊起了与中国的缘分。从高中时代起迷恋汉语文化,到年轻时远赴中国投身艺术管理事业,再到二十年后返美依然穿梭于中美两国,无论地理上,还是心理上,她都希望两国人能够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
“中美民众对话2024:探寻前行之路”在北京举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行政艺术总监方美昂在现场。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摄
始于对中文的兴趣
11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中美民众对话2024”活动现场,方美昂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刘天池围绕“艺术”主题对谈。
刘天池是“封神”系列电影的表演指导,她说,该电影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但围绕电影的很多元素已超出中国这片土地,比如电影幕后就有中美两国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在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中美两国艺术家都在努力讲述一个让所有人都会爱上的故事。”刘天池说,艺术家的目的是将好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希望多国艺术家一起合作,将更多文化以好的形式分享给全世界,这是故事的价值所在。
方美昂表达了类似看法。“我的父母通过阅读《华盛顿邮报》等媒体了解中国,但得到的认知并不完整。”她认为,中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艺术家需要了解受众的需求,向其讲述真实而有趣的故事。
“艺术能在人与人之间实现情感的连接和碰撞,弥合不同文化间的鸿沟。” 方美昂说,她期待两国青年在学习中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让艺术成为拉近两国距离的桥梁。
方美昂,英文名Alison M. Friedman,来自美国华盛顿,她与中国的缘分,最早可追溯到高中时期。
那时,她就读的高中开设中文课程,一下激起她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开始学中文。”不仅如此,她还热衷于文学、写诗、跳舞和排练话剧。
进入布朗大学后,她对中文的热情愈发高涨,将中国文学及文学翻译作为她的主修专业。“语言,包括单词和语法,都是思维的体现,中文也是如此。学习中文,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而中国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自然成为了我的首选。”
中国文学作品对她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大学期间,她对所学的中国文学作品都饶有兴趣,其中,经典名著《红楼梦》至今都还保存在她父母家中。
然而,她当时没有想到,学中文会影响她的人生际遇。毕业之际,面对未来的择业选择,她曾有些迷茫。许多人告诉她,必须在艺术、经商、学术、从政等某一个类目里做出抉择,但她并不愿如此。她喜欢中文专业,也喜欢表演艺术,渴望能将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
2024年11月20日至23日,“中美民众对话2024:探寻前行之路”在北京举行。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刘天池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行政艺术总监方美昂(Alison Friedman)共同探讨中美艺术合作的方式与外交影响。新京报记者朱月红 摄
在华二十年,促进中美艺术交流
来到中国,实现了她的愿望。
2002年,方美昂以美国富布赖特奖学金学者的身份到中国进行学术研究,其研究分别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和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差不多一年时间,研究项目结束,父母希望她能够回美国,她却决定留在中国。对她来说,每多了解一点中国,便发现这里有更多未知等待探索。
“父母远在华盛顿,虽能通过美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了解中国,但那远不能展现中国的全貌。”她觉得,只有在中国工作生活,才能更深入了解这个国家。于是,她留了下来,最初几年从事将中文和艺术结合起来的工作,曾在北京现代舞团担任国际项目总监,也成为中国国家级广播及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与主持人等。
2005年,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国文化节,方美昂作为制作协调人,频繁穿梭于中美之间。慢慢地,由她协调的中美交流活动多了起来,她意识到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致力于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交流合作。
“乒乓策划”公司由此创建。方美昂说:“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们做文化外交。‘乒乓’中英文发音一样,在国外大家一听到‘乒乓’就会想到中国,乒乓球打起来本来就是一来一往,所以以这个名字命名。”
这些年,她一直为促进中美艺术交流而努力着。2011年, 中国现代舞团陶身体剧场带着其系列作品前往美国纽约城市剧院表演;2012年,“现代舞蹈界中的莫扎特”马克•莫里斯带领其创立的舞蹈团在广州大剧院献上在中国的首场演出。莫里斯说,“没有乒乓策划,我们的中国巡演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方美昂是一个可靠、直爽、和善、有趣、热情、富有智慧且值得托付的人,是真正的朋友。”
除了中美艺术交流,方美昂还与中国艺术戏剧导演王翀等合作,让《雷雨》等中国经典作品登上了国际舞台。慢慢地,方美昂明白,“最初对于艺术和中文感兴趣其实是一回事,就是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从美国到中国,方美昂也遇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但都很快得到解决。她以注册乒乓策划公司为例,这是一个在中美两国注册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创立之初,如何注册等问题让她犯了难,但她凭借在中国积累的人脉和信任,迅速解决了类似难题。
“英文有句话是‘一切事情以信任的速度推进’(Everything moves at the speed of trust),这说明了信任有多重要。在中国工作多年,我有可以信任的朋友,他们也信任我,这份信任让他们愿意帮忙。”
2017年,她离开北京,前往中国香港,担任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的表演艺术总监,继续她的文化交流事业。大约四年后,她决定回到美国工作。在中国二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
谈及返美工作的原因,方美昂坦言受中国孝文化影响。“我刚到北京时,父母60多岁,现在80多岁,感觉真的不一样。在中国待了二十年,我应该尽点孝心,离父母更近一点,时间到了。”
现在,方美昂是北卡罗来纳大学表演艺术中心行政艺术总监,这是美国一座历史悠久的公立大学,最重要的是距离父母的家不远。“现在能和父母经常见面,今年美国的感恩节,他们来北卡和我待一个星期。”她说。
中美交流是“播下种子”的过程
看向来时路,方美昂说,从之前向往中国,融入中国,到现在返回美国,仅仅是一个地理距离上的改变,她促进中美民众之间交流的努力并未中断。
方美昂发现,中美民众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两国父母都为孩子担心。说到这,她的思绪闪回学生时代,那时,父母曾对她的艺术梦想表示担忧,希望她能专注于学业,而非踏入充满挑战的艺术行业。但方美昂坚信,每个行业都有其不易,艺术亦不例外。她认为,艺术行业同样拥有广阔的职业空间,如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管理等。
尽管父母起初不理解,但还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工作多年后创立自己的公司,他们依然非常担心,因为创业充满不确定性,需要确保有足够资金运营,并找机会发展。直到几年前她入职香港西九龙工作,再到北卡罗来纳大学任职,都有单位给她发工资,他们才终于放下心来。”
“回想起来,我是幸运的。”方美昂很感慨,”父母虽然很担心,但还是支持我走这么一条路。” 方美昂说,不仅在中国,美国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他们希望你多考虑发展空间较大的专业,多选择稳定的工作。
当然,中美之间也有一些认知不同,但以人为纽带的民众交流能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减少对彼此的未知。
2023年1月21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校园红灯笼高高飘扬,锣鼓声中狮舞龙腾,一派春节气象。方美昂多方协调,邀请到香港芭蕾舞团为北卡带来两场现代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当地居民一起庆祝中国新年。香港芭蕾舞团巡演的作品并非传统的欧式《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是巧妙融入了20世纪6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元素的独特演绎。
在北卡罗来纳州,或许有人对这种电影风格感到陌生,但通过观看演出,他们逐渐领略其魅力。演出期间,香港芭蕾舞团的人会与北卡城市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体验很重要,这一个过程犹如给中美文化交流‘播下种子’。”方美昂强调,艺术与文化紧密相关,中美艺术文化交流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中美双方民众更多面对面的体验。
谈及未来打算,方美昂说会继续为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出一份力。她提到2023年再度回到中国时,无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领事馆文化方面的负责人,还是艺术家朋友都表示,非常希望中美人与人的艺术交流多些,再多些。现在,她也正协调多方,希望促进中美艺术交流取得新进展。
新京报记者 朱月红
编辑 陈晓舒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