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推动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推动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2024年11月29日 17:25 中国教育新闻网

  11月14日,“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院校的240余位嘉宾与会,会议通过工作报告、主旨报告、信息发布、分组研讨等多个环节,总结项目进展与成效,交流思想与经验,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共同推动项目更加有效地服务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质量国际化就业。

  了解,为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抓住意识培育、课程建设、学术创新、实习实训、教师发展5个关键环节,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开创“讲座-课程-实训-学术-输送”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目前,项目已吸引114所中国高校加入,惠及师生45万余人,成功帮助1200余名学生赴相关国际组织、外国驻华使领馆和跨国企业等220余家单位实习,积极助力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未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在推动国家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哪些课程或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至关重要?高层次项目给高校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围绕这些问题,会议期间,与会专家接受了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专访。

  

  记者: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如何通过“引进来”有效提升青年学者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处副处长杨安文:青年学者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们认为仍需通过与国外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来实现。尽管我们在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但仍需正视自身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存在的差距。因此,要通过各种举措引进国外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更优质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以及项目和平台支撑。

  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都在积极推动人才引进的各项工作。我们希望通过与国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借助高层次合作办学,特别是硕博层次的合作办学,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

  西南交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创办的西安交大利兹学院,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就有着很好的探索。两校共同开展的博士培养项目,使学生能够获得双博士学位,这一举措有效地将两校的教授和科研工作者联系起来,通过共同指导博士研究生来推动科研项目,将双方的科研合作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在硕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带动了青年学者在学术创新、科研素养等各个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可以说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记者: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时,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哪些?应该如何克服这些障碍,促进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杨安文促进国际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是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的,也是我们必须做的。但目前仍面临着较多的障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联系。如果我们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没有建立联系,没有建立互信,那么合作就很难开展。其次,障碍还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差异,尤其是我们所说的跨学科合作,而国内总体上还是以学科来组织机构的,因此还存在组织障碍。再次,我们与国外开展跨学科合作时,还存在文化、制度等方面的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诸多困难,其中信任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在高层次中外合作办学中,各个学校都希望与外方教授进行友好且切实的交流,建立互信,双方坦诚地交流各自的关切问题,然后再开展合作。所以,这些障碍总结起来,首先是人的问题、渠道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克服各种顾虑;另外就是要建立政治互信,克服各种困难。

  现在,学校都在出台各种鼓励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学校的人才办、科研院每年都用大量的经费支持与鼓励全校各学科、各学院的教师专家们,依托原有关系建立新的联系,不断拓展和加深与国外高校机构的联系,共同在跨学科的研究研发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目前,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双方慢慢建立互信,还是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记者: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对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有哪些帮助?

  高层次项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宁桂玲:我从2006年开始分管学校的国际化工作。2007年,学校组织了一个名为“模拟联合国”的项目,这是由学生发起的。该项目每年培养十几个人,持续进行了 10 年,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联合国的实践活动,进行现场交流。2016年,我们召开了项目十周年纪念会,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学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参加了这个项目后,我们的视野马上就不一样了,去竞聘岗位时,我们可以同时拿到好几个offer。”

  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感悟力或适应能力。将来无论学生进入什么样的国际组织、国际大企业,或是担任什么样的岗位,这种适应能力、胜任力都会更强一些。因此,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项目,希望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增加学生的国际化经历或感悟,使他们将来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

  

  记者:高层次项目的开展给广西民族大学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兴宇广西民族大学是以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为办学特色的一所地方性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0%。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累计招收东盟留学生近2.5万人,派出近3万名中国学生到东盟国家留学。学校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领域也由最初的民族学、社会学、东盟小语种等专业扩展到如今的经济学院、法学院以及一些理工科学院。2024年,学校成立了中国——东盟区域治理卓越学院。学校实行“语言+专业”的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高层次项目的开展最受益的当数学生。学校从外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及化工学院等六个学院遴选了50名学生,这些学生进入高层次项目进行集体学习,到今年上半年已经全部通过了考核,百分百通过考试,这在全国高校中位列前20%。除了这50名学生,其他学生也通过线上课程进行学习,扩大了高层次项目对学生的覆盖面。累计有几百名学生通过线上讲座了解高层次项目,获取知识,扩大了国际化视野。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支持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师资国际化是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也是重要的支撑。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国际化,就没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第一个措施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对国际化能力水平的认知。学校除了外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等少数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教师以外,其他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相对来说都不太足以支撑他们的国际化教学和科研交流。近几年学校通过不断对教师进行国际化认识教育,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对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指标要求,逐渐让教师认识到国际化对学校、学科和学院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些与学校国际化的发展是相吻合的。学校专门对教师进行外语能力培训,累计有上百位教师经过培训后能够进行一定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第二个措施是通过国际交流,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水平。如参加学术会议、送教师出去访学、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学者等各种形式,让教师“走出去”。由于我们教师的整体国际化水平距离高水平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还会继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鼓励和激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国际化水平。最终实现教师的国际化提升带动培养更多的高水平国际化学生的目的。

  

  记者:目前项目合作校的覆盖情况如何?未来有哪些发展方向?

  高层次项目服务单位中科浩博国际教育创始人、董事长孙中雯: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于2020年立项,到现在 4 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吸引了387所学校的45万师生参与。高层次项目到今年已经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收官年了。我们在普适性面向高校做(国际化)意识培育、课程建设以及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那么,接下来的方向是分类建设、分类指导。我们将把存在共性问题的学校,以及开展到一定阶段、探索到了一定程度、有共性情况的学校进行分类指导和分类管理,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记者:项目是如何开展校企合作的?又解决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哪些痛点?

  孙中雯:我们作为项目服务单位与高校开展相关合作,是在教育部相关司局和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的指导和相关规范下进行的。

科研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