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李铮)12月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丸美股份”)拟于12月12日起将证券简称由“丸美股份”变更为“丸美生物”。
对于变更证券简称的原因,丸美股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公司于2002年创立,2012年股份公司成立时名称为“广东丸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丸美股份成立重要全资子公司,将其命名为“广州丸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丸美股份指出,公司以及重要全资子公司的名称中,原本已包含了“丸美生物”“丸美生物科技”。
与此同时,丸美股份的主营业务重点聚焦于生物护肤领域,大部分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生物技术成果。“公司具备强劲的研发实力和全链路研发体系,实现了核心生物原料的自研自产及创新技术成果的闭环研究和转化应用。”此外,该公司研发中心下设的基础研究中心,建有皮肤医学实验室、活性材料实验室、生物发酵实验室等,拥有全面的生物科学研究、活性材料开发和生物活性评价测试能力。
对于未来发展,丸美股份表示,将继续深耕生物技术的科学研究,开发更多元化、更绿色天然、更安全高效的生物活性原料,推进生物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此次公司拟将证券简称由“丸美股份”变更为“丸美生物”,证券代码“603983”保持不变,与公司名称及实际情况相匹配。
在市场层面,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消费者对护肤品的功效和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生物护肤或将成为资本逐利的新赛道。据《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产业过去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预计到2028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的体量将达到近500亿美元。
从业绩表现来看,今年前三季度,丸美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9.52亿元,同比增长27.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9亿元,同比增长37.38%;整体毛利率74.63%,同比上升3.78个百分点。
不过,在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背后,丸美股份的销售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的销售费用为10.7亿元,与上年同期的7.95亿元相比增长了34.59%,销售费用率高达54.8%。相比之下,其研发投入稍显“掉队”。今年前三季度,丸美股份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1%至5443.7万元,上年同期为4422.8万元,虽然有所增长,但远不及销售开支。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财报了解到,虽然一直强调“研发为本”,但自2019年上市以来,“眼霜第一股”丸美股份的年研发费用均未过亿。2019年-2022年,丸美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486.86万元、5015.42万元、5048.82万元、5292.57万元。即便到了2023年,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69%至6228.76万元,但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一年,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46亿元、2.99亿元、1.74亿元。
此外,丸美股份在应收账款方面也面临着一定压力。2023年年度末及2024年6月末,其应收账款分别为2800.63万元、7855.8万元,分别占公司当期营业收入的1.26%和5.81%。对此,丸美股份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关注应收账款变化及构成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策略,保障销售增长的同时,控制好财务风险。”截至今年9月末,丸美股份的应收账款为6343.11万元。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