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静姝)12月17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携手相关成员单位,举办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光合计划”启动仪式。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以下简称“超越”)副主任李涵在启动仪式上作了演讲,她提出,在事务所服务的600余名3岁到18岁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会使用网络的占比高达97%,网络已经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是每个成年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
李涵表示,自2010年起,海淀检察院未检处和超越一起为2000余名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了支持与教育,通过扎实的实践,探索出社会调查、观护帮教、观护救助等五项司法保护模式,总结提炼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在去年由最高检、团中央、民政部正式发布实施。
网络保护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李涵现场分享了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97%和90.5%。根据超越2023年的数据,所服务的600余名3岁到18岁的涉案未成年人中,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占比高达97%。其中,拥有自己的互联网设备的未成年人占比为90.5%。可见,网络已经是未成年人重要的成长空间,“像建设学校、体育场和音乐厅一样,建设一个更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是我们每个成年人都需要面临的课题。”
第二组数据是“5岁”和“20岁”。李涵提到,机构2023年的服务数据中,首次使用网络最低年龄为5岁,而他的父母,首次使用网络的年龄约为20岁。显然,这一代未成年人的成长空间,是家长所没有经历过的,网络究竟会带来什么影响?在网络空间中成长会遇到什么风险和困难?是家长们普遍缺乏思考的问题。
在李涵看来,就像小时候父母会对孩子说“这是电,这个插销不能碰”一样,网络中的电门在哪里同样需要家长去了解并告知孩子,而家长也需要这方面的专业支持和引导,也是需要通过实践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第三组数据是39和115。2023年的服务中,超越共对39名涉嫌性犯罪的未成年人和115名被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开展了专业服务。在大量的访谈资料中,李涵和同事们发现三项重要因素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行为机制,即个体要素、空间要素和互动要素。每一个要素,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其中空间要素主要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使未成年人增加了对互动对象的情感漠视现象,他们容易将网络对面的人视为虚拟,也就无法真切共情而肆无忌惮。
“在这种新的未保形势下,挑战无疑是艰巨的,”李涵认为,大家仍需要大量的资料收集,不断去学习、去了解,未成年人真实的经历是什么,真实的需要是什么。超越已经开始研发系列的法治安全教育课程,期待能为更多的未成年人、家长、老师带去指引,告诉他们网络空间成长的“电门”在哪里。
编辑 杨海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