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眼病防治工作如何惠及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及患者。
近年来,随着我国近视、干眼症等眼科发病人群的逐步上升,区域眼病防治工作如何惠及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及患者?
在今日(10日)上午举办的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2024年度总结大会(下称“会议”)举办期间,多位三省一市眼病防治领域专家针对视觉健康适宜技术落地、基层眼病防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角度展开探讨。
技术如何落地?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林森林在会议上列举数据称,目前,上海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能力开展眼病远程诊疗,其中有80余家已将人工智能(AI)技术纳入相关设备或服务,近60家建设了标准化的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同时,2018年,上海为居民提供了约8万人次的免费眼科检查,2024年这一数字已超过45万人次,其中,约21万人次接受了完整的眼底检查。
随着眼底检查人次数在基层逐年增加,相关医疗机构如何进一步适宜技术落地?怎样提升实操能力?
为此,林森林表示,适宜技术落地的过程中应重视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医防融合。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中眼健康诊疗需求较大且病种多样,但眼科医生的人数密度分布仍然较低,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人才培养思路和三甲医院眼病“专科”人才培养思路有所不同。
第二,是多病共管。要将全科医生培养成具备眼病诊疗能力的人才,还需要跨学科的、规范性的专业培训教材。第三,是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目前,包括低浓度阿托品在内的近视新药在三甲或专科医院受欢迎,但在基层医疗机构未必能得到,药械新方法、新技术也理应进一步惠及基层患者。此外,AI眼科诊断设备在多地还未设医保收费代码,其如何体现临床的服务量、成本仍需要考虑。
安徽省立医院眼科行政副主任文磊称,团队每年都会组织省级、市级医疗队去到县、乡一级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益技术带教手术,“适宜技术开展和落地的前提,是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规范。比如我们(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小切口’手术操作技术规范,同时针对受训医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以拿到证书为准。”
文磊还表示,除了技术要通过带教形式落地之外,手术消毒规范、手术室环境设置等与技术相匹配的操作流程和设施,都需要逐步“下沉”。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能力的提升,基层医生的理论知识也有待与时俱进,快速更新,尤其是要利用好大数据工具、共享平台。
对于长三角区域协同下的眼病防治技术落地,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会长、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长邹海东也告诉记者,区域眼病防治工作的关键是要实现眼科跨域医联体之间医疗服务质控协同发展,这其中,科室及诊疗技术标准化、眼健康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互认与标准体系建设、视觉健康人才培养、认证一体化是三大抓手,“现阶段,相关眼健康基本数据集团体标准已完成研制,即将于近日对外公布。”
基层人才培养
近日,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在一场关于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占全国将近1/3,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诊疗服务量。现阶段,我国在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比例已经超过了45%。
如何跨区域培养眼病防治基层人才?记者此前从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了解到,该联盟已于2023年12月启动了“百千万人才培养三年行动计划”,该培养计划正同步在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开展,其背后则依托视光学组、眼表眼整形学组、眼底学组、科普学组这4个专家学组,同时匹配相关的课程体系和认证评价体系。
“专家对年轻医生的定向带教是该培养项目的核心。”该联盟副会长、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甦雁表示,江苏的培养计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项技术培训,这涉及了某一专项眼疾病防治的相关技术,如OK镜验配人才培训班、科普人才培训班等,另一类则是基层眼保健培训,这涉及以几次眼病防治、公共卫生与临床治疗相结合的技术、经验和方法。
李甦雁还称,3年内,培养计划还将在江苏建设多个长三角眼病防治专科联盟人才培训基地,其中,“县域中心级”22个,“区域中心级”3个。
“要使得眼病防治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应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克服一定挑战。”《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编辑部主任尹卫靖建议,基层医疗机构应在明确服务内容(如健康教育、眼病筛查及视力评估、健康指导、转诊服务、健康档案信息等)的基础上,注重加强人才的研究意识、践行标准化的意识、人文道德精神和实际操作水平,同时也要为人才制定体系化的培养方法。